1952年,一名落单的志愿军飞行员被4架美国战机包围,经过一番搏杀后成功击落敌长机,自己也被迫跳伞,在空中降落时,他意外看到了敌军的降落伞,下意识的就拿出枪来准备射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2年9月17日,中国空军的一支米格-15战机编队在鸭绿江上空执行巡逻任务,那天上午,天气晴朗,能见度良好,空中风速适中。 战机分批起飞,逐步爬升至高空,在队伍中,飞行员杨汉黄驾驶着自己的战机飞在编队靠后的次位,他的任务是掩护主机机群,维持飞行队形。 飞行过程中,他时刻关注周围的空情,由于空军使用的通讯设备性能有限,战机间无法随时保持清晰的联络。 正在专注飞行时,他在远方视野的低处察觉到几个黑点,速度极快,呈水平队形快速逼近,凭经验判断,这不是己方飞机,四架敌机正在接近,距离大约三四百米,飞行高度较低,利用地平线伪装自己。 他立即尝试通过无线电报告敌情,但频道内只有杂乱的电流声,没有人回应,他知道时间紧迫,如果不立刻采取行动,敌机将有机会偷袭整个编队。 他将油门推到最大,随即抛掉副油箱,快速拉升并左转,脱离原队形,他的举动很快引起敌方注意,原本打算偷袭的四架美军F-86战机随即开始变换队形,对他形成包围。 杨汉黄紧盯敌方主机,他保持高度集中,将战机控制在最佳攻击姿态,寻找开火机会,在飞行过程中,他不断调整角度,压低机头,减少被锁定的概率。 敌机开始做复杂的机动规避,但杨汉黄始终保持咬尾态势,他在接近角度合适的位置连续开火,数发炮弹击中敌机,目标冒出黑烟,开始翻滚下坠。 击落敌长机后,敌方其余三架战机迅速调整,分别从不同方向靠近,他的战机在规避过程中被敌方炮火击中,座舱剧烈震动,警报器响起,机体多处受损,升降舵连杆断裂,操控系统无法完全响应,飞机无法继续保持高度。 他判断无法返航,立即准备跳伞,他拉开座椅弹射装置,被迅速推出座舱,高空中,稀薄的空气和猛烈气流对身体造成巨大冲击,眼睛因风力刺激不断流泪,视线模糊。 他强忍不适,拉开降落伞,进入减速下落阶段,下降过程中,他始终保持警觉,不断观察四周是否有敌情。 大约过了十几秒钟,他在自己斜下方不远处看到一抹红色随风飘动,形状像降落伞伞包。 他的身体本能地紧绷起来,迅速掏出随身佩戴的手枪,保持警戒姿态,他心里开始预判各种情况,准备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对抗。 在风的吹动下,那团红色在高空中忽隐忽现,时而靠近,时而飘离,几分钟后,随着下落高度减低,空气稠密度提高,视线逐渐清晰。 他终于看清,那并不是什么敌军降落伞,而是自己降落伞伞包上的红色伞带,被强风吹起,在空中随伞体翻飞,他松了口气,缓缓放下武器,继续调整下落姿势,确保安全着陆。 他最终降落在我国一侧边境的山地上,落地点是辽宁宽甸县附近的丘陵地带,当地民兵在远处观察到降落伞后,立即组织人手前往接应,几小时后,他被护送至志愿军驻地。 身体并无大碍,仅受了一些皮肤擦伤,他向部队报告了空战经过,并根据跳伞经验向相关部门做了详细汇报。 这是他第一次空战,也是所在航空兵师第一次实战跳伞成功案例,在那之前,由于弹射系统设计有限,成功生还的先例极少,这次跳伞被视作一次宝贵的战斗生还经验。 几个月后,他又一次参加空中作战任务,在大同江上空击落一架美军战机,他的飞行记录和实战表现逐渐被部队所认可,在随后的数年中,他继续参与多项空军作战行动,为中国空军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 他的故事并没有过多波澜起伏,过程也谈不上传奇,只是在那个年代,一个年轻人做了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用一次果断的决定击落敌机,又凭冷静的判断安全脱险。 他记住了那一抹红色,也记住了空中战斗所带来的紧张、恐惧和责任,对他来说,那是战斗生涯的一个起点,一个真正进入实战的开始。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铁军传媒网——陆海空三栖将军杨汉黄
1952年,一名落单的志愿军飞行员被4架美国战机包围,经过一番搏杀后成功击落敌长
如梦菲记
2025-06-27 11:20:5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