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桂阳)语文是生活的符号,劳动是生活的实践。二者的融合实质上是文化与生活的重逢,是推动教育回归本真的尝试。教师通过跨学科融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不仅传授了学生知识技能,更培养出尊重劳动、热爱创造的文化传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跨学科设计能力和课程整合意识,学校也应提供相应的资源支持(如劳动实践空间、跨学科教研时间)和制度保障。小学语文教学和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是践行“五育”并举的生动实践。通过这样的形式,小学语文课堂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场所,而是成为融语言习得、情感陶冶、价值塑造、实践创造于一体的育人平台。(《中国教师报》)
在当下强调 “五育并举”的教育大环境中,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具有深远的宏观战略意义,这一融合是对教育回归本真的积极探索,是文化与生活的深度重逢。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 “五育” 各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相互关联、缺一不可,语文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传承知识、塑造价值观的重任;劳动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劳动精神的关键途径,二者的融合,能够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众多学校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成功的实践,如漯河小学开展以 “拔蒜薹”为主题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将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知识与劳动教育巧妙融合,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知识,在学习中体验劳动的价值,西南大学附属小学作孚校区开展跨学科视域下 “劳动 + 主题活动,因地制宜推进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
对于党员干部和教育工作者而言,应积极推动这种跨学科融合的教育模式,在政策制定上,要鼓励学校开展跨学科教学改革,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学校要加强课程建设和资源整合,为跨学科教学提供制度保障和资源支持,同时,要加强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种教育模式的重要性和优势。
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是践行 “五育” 并举的有效途径,对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单位:江油市青莲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