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5年,陈平奉命捉拿樊哙,将樊哙装进囚车,押赴长安,不料半路传来惊人消息:“刘邦驾崩了!”陈平暗叫:大事不好,吕后肯定不会放过我,我要赶紧回去演出戏,不然小命不保。 历史上的刘邦和朱元璋二人,都是从底层走向皇位,却在功成名就之后诛杀功臣。 刘邦先后除掉了很多对他不利的人,作为决策层的他,在执行过程中,正依靠一把锋利的“刀”才得以“大杀四方”。 这把刀便是陈平,陈平多次为他出谋划策,两人看似关系亲密,实际上,陈平却一直如履薄冰。 妹夫樊哙造反的消息传进宫中,刘邦顿时大怒,没有过多的犹疑,他便决定将人诛杀,不留隐患。 之所以这么果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当时他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好了。 而吕后政治集团的势力日益壮大,这才是悬在他头顶上的一把利刃,所以,任何关于此集团的风吹草动,他都不得已要打起十二分精神重视。 作为一个“老父亲”,他同样也在殚精竭虑的帮助戚夫人与他的儿子,打造一个更有利的政治环境。 于是,对于曾为挚友如今相行渐远的樊哙,他是没有任何怜悯之心的,下了决定之后,便将陈平秘密传唤至宫中。 给陈平派这样的任务简直是一个头两个大,这样“过河拆桥”的做法他是极不认同的。 可是,他心中清楚,如果不办,那么先被解决的人就是自己,于是,他只能接下这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 实际上,在楚汉战争期间,陈平就成为一个“专属特工”,不仅能出妙计,还能执行。 他出的反间计妙哉,让项羽将自己的左膀右臂一个个斩断,国家建立之后,他的“智慧锦囊”也开始被迫残害昔日同僚,恐怕他心中最过意不去的就是韩信了吧。 这一次,樊哙的事情更不好办了,有没有实证暂且不论,就说这刘邦被愤怒冲昏头脑,说出来的话能有保障吗? 假如说他日后反悔,亦或者是日后有人帮樊哙报仇,那首当其冲,他这个执行官就是“挡箭牌”,到时候小命不保都是轻的。 不得不说,这样的代价,陈平承担不起,所以他聪明的脑袋瓜疯狂的转动,试图以此找到应对之法。 好在他的聪明是经过“官方认证”的,很快就想到了,不履行“就地诛杀”的命令,而是将人好吃好喝的“押解回宫”。 这样一来,不管刘邦的情绪平复的怎么样,也不管朝野中的政斗走到了哪一步,他都能逃脱这个主要责任。 于是,他便按照自己的想法执行了,到达军营,他一招妙计便让樊哙乖乖“束手就擒”,接下来,便开始赶路回京。 然而,意外就是来的这么突然,他刚走出一半路程,前方就传来了消息,说刘邦离世了。 那一瞬间,他后背冷汗直流,后怕的安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便快马加鞭朝着京城赶去。 回京之后,吕后用极其危险的目光看着他,但在看到他后面毫发无伤的樊哙之后,面容也稍稍缓和了一点。 陈平知道,自己的危机还没有解除,但是自己也跳出来“非死不可”的困境。 于是,他便开始设计让吕后宽宥自己,吕后知道,他是一把好用的刀,如果能够善用,那必定会对有极大的助力。 陈平打破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铁律,反而在新朝更加如鱼得水,由此可见他的计谋之深。 不过,他的手上沾过太多人的血,恶果硕大,虽然他自己得以山中,但是却活在悔恨当中,而他的后代,却实实在在误入歧途,被判以死刑。 这也都是陈平早有预料的结果,对此,他也是无奈至极。
张良能功成身退,为何韩信却没这觉悟?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