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毛主席正在听取卫生部部长钱信忠汇报工作,然而听着听着,突然怒斥道::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好了。"
1965年的北京,一次看似平常的工作汇报掀起轩然大波,卫生部部长钱信忠正在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情况,汇报过程却被主席的严厉批评突然中断:“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好了,”这一声怒斥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它又会对中国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进而改变无数农民的命运呢?
旧社会,农村医疗条件特别差,老百姓生病没地方看,也没药吃,日子过得特别苦,小毛病硬挺着或许还能好,大病基本就等于判了死刑,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想改变这种局面,但之前的问题太多太严重,一下子解决不了。
培养中医大夫需要时间,城里的医生去农村帮忙也待不长,那时候全国一百四十多万的医护人员,只有十分之一在农村工作,医疗上的钱也大部分都给了城市,农村能分到的只有四分之一,毛泽东非常了解农民生活艰难,一直强调要改善农村医疗状况,可惜最终没能实现这个目标。
1965年6月26日,钱信忠的工作汇报触怒毛泽东。他发觉,多数高级医生汇聚城市,农村却极度匮乏医疗服务,这全然背离了革命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毛泽东批评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好了",这一严厉指责引发震动,促使卫生部正视城乡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着手解决农村医疗资源严重匮乏的现状。
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在探索医疗服务的道路上,做出了一项创新尝试,他们开办了一种速成医学培训班,专门招收那些来自贫困农民家庭、具备一定文化基础且政治思想表现良好的学员,进行为期四个月的集中医学知识培训。
王桂珍就是其中一位,她虽然只有小学学历,但凭借着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成功地从速成班毕业,毕业后,她背起药箱,奔走于各个村落,挨家挨户地为农民诊疗,甚至直接到田间地头为正在劳作的农民们看病,农忙时节,她也积极参与农业劳动,和大家一起挥洒汗水。
为了减轻乡亲们的经济压力,她还亲自种草药,刚开始,村里人并不相信她的能力,但她用实际行动,一步一个脚印地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最终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称赞,她辛勤劳作,真心为村民着想,这种行为感动了大家。
王桂珍的故事不是个例,许多像黄钰祥这样的城市医生也积极参与到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中,他们发挥自身的医学知识,帮助和培训乡村医生提升医疗水平,由于这些卫生员们经常赤脚下田劳作,形象朴实,农民们亲切地称他们为“赤脚医生”,王桂珍和黄钰祥的事迹在《文汇报》刊登后,又被《红旗》杂志和《人民日报》转载,他们的行为引发了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和赞扬。
毛泽东的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有力地肯定了“赤脚医生”的价值,这为它正名,也使得这一模式成为一项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实施。
各地都学习江苏省江镇的做法,大量培训农村医生,这些医生被称为“赤脚医生”,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县、公社、大队三层医疗服务体系,覆盖了农村地区,同时,农民自己凑钱,建立合作医疗制度,大家互相帮助,共同承担生病带来的经济负担,“赤脚医生”制度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农村地区缺少医生和药物的局面,农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不过,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发展迅猛,原有的合作医疗模式逐渐难以为继,“赤脚医生”也遇到了新的难题,有人选择继续深造,成为乡村医生,但也有人离开了医疗队伍,结果,农村的医疗资源又开始紧张,农民们再次面临看病难的问题。
怎样继承老一辈“赤脚医生”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并在农村地区建立起更加健全、更加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始终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