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7年,800八旗铁骑列阵,与3万装备精良的缅甸兵交战,800八旗精锐全部阵亡,主帅明瑞突围时受伤,上吊自尽身亡,清军再一次惨遭失败。阵亡的这800八旗兵,是乾隆从关外调来的,是清军王牌中的王牌,精锐中的精锐,此次败亡,乾隆怒不可遏。 在18世纪中期,缅甸的贡榜王朝正处于其强盛的黄金时代。这个强大的王朝,扩张其疆域至东南亚的广大地区,连续击败了东南亚的传统强国暹罗以及向西进击印度,建立了一个拥有1300万人口的庞大帝国。 而在这一系列的军事胜利之后,缅王孟驳的野心更加膨胀,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北方的大清帝国。此时的大清帝国在乾隆皇帝的统治下,刚刚平定了准噶尔汗国和大小和桌之乱,国力正强。但对于远处的缅甸,大清帝国几乎是一无所知。 1765年,缅军突破边境侵入云南,乾隆皇帝误判形势,认为以前明时期的藩属国资料足以应对,结果导致了对缅的战事接连失利。第一次征缅战争,由于云南的绿营兵深入缅境,最终陷入孟驳军的包围,损失惨重。 缅军的再次侵入使得乾隆皇帝不得不更加重视这一边疆威胁。他任命云贵总督杨应琚为统帅,发起第二次征缅。杨应琚率领的清军突袭了缅北重镇新街,但终因缅王孟驳的主力反击而败退。 两次战役的失败,使得缅王孟驳对清军更加轻视,并加大了对云南的侵略。这一消息传至北京后,乾隆皇帝立即下诏将杨应琚处死,随即任命准噶尔战役的名将明瑞为云贵总督,全权指挥第三次征缅战争。 乾隆为了彻底解决缅甸问题,调动了大规模的军力,包括3000名满洲八旗兵、8000名四川绿旗兵、1000名贵州藤牌精兵以及5000名云南绿旗兵,总计超过25000人。 明瑞亲自率领17000人的南路军,经由木邦直捣阿瓦;而额尔景额则指挥8000人的北路军,从铁壁关出发,经过新街前往猛密,最终与南路军在缅甸境内会师,形成了钳形攻势。 在这场精心策划的攻势中,清军展示了其卓越的军事实力。尽管缅军装备了欧洲进口的先进燧发枪,人数也远多于清军,但他们在野战中接连遭受重创。 特别是清军骑兵的凶悍表现,多次使缅军陷入混乱。面对清军的强势攻势,缅军不得不撤退到蛮结大寨,依托于坚固的防御工事和火力进行防守。 蛮结大寨是缅王孟驳建立的坚固防线,位于今日缅甸南渡河以东的山区,周围环绕着原始森林和热带丛林,地形复杂,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缅军利用这些天然的地理优势,构建了巨大的木质防御工事。 虽然清军部署了大炮,但对坚固的蛮结大寨几乎无法造成有效的破坏,最终清军不得不暂时停止进攻,与缅军展开对峙。 孟驳在看到清军攻势受阻时,重新获得了反攻的信心。他调动了自己的精锐部队——火枪象兵,当这些战象冲入战场时,清军的阵型一度被打乱,形势似乎对缅军有利。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明瑞迅速调整战略,他命令火器营集中所有火炮,针对缅军战象的身躯进行猛烈轰击。与此同时,明瑞还指挥西山健锐营的士兵用火枪和长刀针对战象的腿部进行精准打击。战象受伤后失控,转而向自己人发起冲击,造成了缅军的混乱。 经过这场战斗,缅军的士气大受打击,不再敢在野外与清军交战,转而固守要塞。明瑞不放过任何战机,他派出擅长攻城的贵州藤牌兵作为先锋,他们在缅军的密集射击中稳步推进,最终靠近缅军蛮结大寨。 在这一关键时刻,一个名叫王连的普通士兵用一支标枪射杀了缅军的主将,并首个登上寨墙,连砍多名敌兵。王连的英勇行为为清军打开了大寨的缺口,随后的清军士兵蜂拥而入,攻克大寨。 摩诃悉都,缅甸的宰相,见大势已去,带领残余部队撤退。此战,清军大获全胜,斩杀了4000余缅兵,并摧毁了缅军的精锐部队。 缅王孟驳在此后改变了战术,实施坚壁清野策略,并派出小股部队袭击清军的粮道,使得清军疲于奔命。由于雨季的来临和后勤保障的问题,清军最终决定撤退。 缅军捉住这一难得的战机。孟驳迅速召集了全国的数万精兵强将,对清军进行围追堵截。明瑞为保护主力的安全撤退,亲自率领800名八旗精兵断后,以时间换取空间。 然而,大将拉丰阿在交锋中不幸中弹身亡,都统观音保不愿成为战俘,用最后一支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与此同时,明瑞身负重伤,在撤退途中继续前行了20里。最终,他在一棵树下选择了自缢。 虽然清军主力最终安全撤回国内,但乾隆皇帝闻听明瑞的死讯和军事上的惨败,震怒异常。他下令将额尔登额逮捕入京,最终凌迟处死;云南提督谭三格也因战事不利被斩首。
1767年,800八旗铁骑列阵,与3万装备精良的缅甸兵交战,800八旗精锐全部阵
青史如烟啊
2025-04-16 10:05:11
0
阅读:1112
德邦总管
主帅自己殿后,会玩
苏米 回复 04-17 14:13
值得敬佩
金刚
清军败于热带雨林的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