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一个奇怪的年轻小伙,来到石油大亨罗家明的办公室,他从口袋里掏出500元钱,放在桌上,说道:“我买你3分钟时间,长话短说,你借我5万块,一年后我保证还你50万!”罗家明心想,这个人要么是疯子,要么是骗子,谁想,最后他却花钱请年轻小伙送他一句话。 1987年的中国,改革开放刚起步,遍地是机会,也遍地是坑。石油行业那会儿是暴利生意,罗家明就是靠这个发了家。他是那种老派商人,脑子活但不爱冒险,凡事都得算清楚了才动手。结果那天来了个叫叶子农的年轻人,家底薄得叮当响,却敢跑到他面前玩大的。500块买3分钟,这胆子不是一般人有的。罗家明本来没当回事,心想这小子八成是吹牛,可又有点好奇,就拿2000块试试水,让他30天赚8000回来。 没想到,7天后叶子农真带着1万块回来了。他是怎么干的?其实也没啥高深的,就是跑去温州,瞅准那儿布料缺货,低价进了一批货,转手卖给急着开工的厂子,赚了个差价。这路子听着简单,但那年头信息不畅,能抓住这机会的,没点眼力和胆量还真不行。罗家明一看,这小伙有点东西,就痛快地掏了5万给他,心里多少还有点不服,想看看他还能翻出啥花样。 一年后,叶子农拎着50万回来,罗家明彻底傻眼了。更夸张的是,他还说这5万让他赚了200万。这回他玩的是啥招?他在油田附近开了个修车铺,修车不收钱,只要油田公司内部的发票。那时候物资紧缺,这些发票能换到不少好东西,他再拿去高价卖,硬是把5万滚成了200万。这法子听着玄乎,但搁在那个年代,完全行得通。物资倒手就是钱,关键看你会不会找路子。 罗家明这下服了,想拉叶子农一块干,被人家谢绝了。他不死心,非要问点发财的门道,叶子农就扔下“见路不走”四个字走了。这句话听着云里雾里,可罗家明当宝贝一样,整天琢磨。慢慢地,他觉得自己摸到点门道了。啥叫“见路不走”?他理解成别跟别人挤一条道,走没人走的路,才能赚大钱。接下来的几年,他靠这个思路,生意越做越大,身家翻了上百倍。 可问题就出在这儿。罗家明尝到甜头后,心大了。他不满足于稳扎稳打,一口气买了130口油田,想垄断市场。那会儿油田是金矿,可也烧钱得很。他算盘打得挺好,但没料到市场一变,资金跟不上,130多万的债压得他喘不过气。债主找上门,他躲都没地躲,最后扛不住,选择了自杀。这结局挺惨,没人觉得他是什么英雄,就是个被贪心拖垮的普通人。 有意思的是,“见路不走”这招在别人身上又不一样。比如有个开面馆的老板,生意本来快黄了,听到这四个字后没跟同行拼价格,而是改卖特色小吃,硬是把店救活了,还开了几家分店。这说明啥?这四个字本身没啥错,关键看你咋用。罗家明把它当成了冒险的通行证,一路往前冲,结果把自己坑了。那面馆老板却是实打实地找新路子,稳稳当当赚了钱。 再回头看叶子农,这家伙才是真明白人。他用5万赚200万,不是靠运气,是靠脑子。他看准了那时候物资短缺的空子,用修车铺换发票,再倒手物资,这路子别人没走过,他走了,赚大了。可他赚完200万就不贪了,拿钱走了自己的路,后来还跑去国外学哲学。这人聪明在哪儿?知道啥时候该收手,不会被钱牵着鼻子走。 罗家明老婆后来跑去柏林找叶子农算账,觉得是他害了丈夫。叶子农没推责任,虽然他觉得自己没啥错,但还是出手帮她还了债。这事挺有意思,他明明可以不管,可还是管了,说明他不光会赚钱,还有点底线。反过来想想,罗家明要是能听进去叶子农那句“见路不走”的真意,不走别人走烂的老路,也不瞎冒险,可能就不会落得那下场。 这故事出自豆豆的小说《天幕红尘》,叶子农的原型让人感慨。他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人士,没别墅没豪车,可他活得明白,知道自己要啥,不要啥。罗家明呢?看着风光,最后却啥也没留住。这俩人一比,高下立判。
1987年,一个奇怪的年轻小伙,来到石油大亨罗家明的办公室,他从口袋里掏出500
文山聊武器
2025-04-15 00:33:10
0
阅读: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