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鉴性,哲思修行过程中的执念 修行用心鉴性,修心见性施行。在修行的道路上,行者

逸兴的侠客 2025-04-11 22:26:47

修心鉴性,哲思修行过程中的执念 修行用心鉴性,修心见性施行。在修行的道路上,行者如果心存执念,就容易对事物产生虚幻现象,成为不切实际的修行理念,对未知领域产生一种迷幻甚至错乱的认知。 所谓执念,是指对某人、某事或者某物持有一种过度偏执的观念。例如,当看到一个情绪很不稳定,容易心生妒怨愤恨,并且易发脾气的人时,就有可能会看不惯。但你有没有对曾经的自己反省过,当你仔细回想过往的瞬间,其实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情绪反应,只是相比之下自己的情绪比对方要稳定一些罢了。 在我们乡下,有许多人对老人和小孩有偏执心理和不理智的认知。他们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和思想维度去思考问题,用自以为是的思维逻辑去推理、评判和鉴定身边的人和事。他们对老人只看外表,觉得老人虽然年纪大了,但思想意识还跟以前一样,甚至觉得人越老会越懂事,越会理解、安抚、眷顾晚辈和周边的人。但实际上,人老了以后他的体内所有内脏器官和外在生理机能都在老化,尤其是大脑神经系统和脊髓运作机制,往往越老越不受控制,使老年人的思维意识和行为逻辑严重退化。 而对小孩的发育,所有内脏器官和外在生理条件都未成熟,都处于发育阶段,但人们却常常把他们当作成年人一样看待,用相同的标准去约束未成年人,这是一种明显的偏执心理和不现实的认知。 这就好比行者在修行的过程中想努力成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而心中却放不下对功名利禄的执着与贪念。于是在内观或者冥想时,面对那些虚幻现象就容易产生妄念,从而形成执念。而你却自以为摆脱了世俗偏见,错以为在增进修为。而实际上,这只是执念在心中制造的假象以虚妄的形式投射出来罢了。 当你能够觉察到这些虚幻的假象时,便不会被它们所迷惑,可以做到以幻修幻,保持一种正确的修行状态。 以幻修幻是修行人必须掌握的一种修行方式。 老人是由于身体器官机能的衰竭才导致言语行为出现异常,而小孩是因为尚未发育成熟,所以他们的思想行为与成年人不同。因此,我们需要换位思考,对存在的问题学会逆向思维。 要知道,老年人的生理机制和年轻人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应当多为老年人着想,因为自己终会有年老的那一天。对于少年儿童和婴幼儿,要用符合他们正常发育和成长的思维逻辑去对待,教导他们如何学习和做人。 作为修行人,当在内观或者冥想的过程中看到恐怖或者诱人的幻相时,要明白这是由于自己内心定力不够而产生的业障,是诸多杂念幻化出来的假象。针对这种业障和假象,要懂得转变念头,一旦念头转变,就能回归到正确的修行轨道上来。 无论是修行人,还是普通人,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小孩,都有各自的心性。我们要深入思考这些群体中的个性化差异,借助关于性识的哲学思考,去反观自己的心性,这样才能做到心净鉴性,见性明心。

0 阅读:9
逸兴的侠客

逸兴的侠客

逸兴遄飞侠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