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政坛变“闹剧舞台”,民主“失灵”还是民众“反叛”? 曾以为西方民主是稳固大厦,2016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却似一记重锤,敲碎了这美好的想象。这位“推特治国”、满嘴“假新闻”的真人秀明星入主白宫,绝非偶然,而是拉开了欧美政坛“荒诞剧”的序幕。 从鲍里斯·约翰逊那头标志性的鸡窝头,到意大利总理梅洛尼的新法西斯背景;从德国选择党的极端发声,到法国勒庞家族的持续崛起,欧美政坛仿佛成了“荒诞派”领导人的集合地 ,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政治密码? 牛津大学研究显示,2000 - 2020年间,欧美民众对政府信任度下降37%。当奥巴马用纳税人的钱救金融巨头,默克尔对希腊实施财政紧缩,民众看到的是精英的“合谋”。主流政党像政治技术公司,只懂选举工程,德国社民党党员数量从1990年的92万骤减至2023年的38万,民粹主义趁机填补政治真空。 在算法的操控下,虚假新闻传播比真实新闻快70%。政治表演以能否引爆情绪为衡量标准,特朗普争议推文互动量是政策推文的6倍。媒体的“愤怒产业链”让选民追求刺激,政治辩论沦为表情包大战,约翰逊弄乱头发竟成了“吸粉”策略。 全球化创造了赢家和输家,美国制造业地带自杀率上升23%,欧美顶层1%人群收入增速是底层50%的300%。民粹主义者成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体”,特朗普减税又号称代表工人阶级,勒庞反对自由贸易又排斥移民,迎合了失意者的情绪。 社交媒体带来“永远在线民主”,瑞士研究显示全民公投次数每增加1次,极端政策通过概率上升8%。卡梅伦启动脱欧公投,希腊债务危机时的全民公投,都暴露了直接民主的局限。特朗普对民主程序的态度,也揭示了民粹主义者“爱结果,憎过程”的本质。 欧美政坛的“小丑现象”,不是选民的错,而是传统政治精英让民主陷入困境,沦为“提线木偶”。这警示我们,民主需不断完善,防止被民粹利用,否则“小丑”将继续在政治舞台上狂欢。
等不来的电话,为什么还在等?因为特朗普要输大了1.特朗普自己找中国沟通不行
【21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