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元帅的爷爷:叫朱邦俊; 朱德元帅的父亲:叫朱世林; 朱德元帅的原名:叫朱代珍; 朱德元帅的儿子:叫朱琦; 朱德元帅的孙子:叫朱援朝和朱和平; 朱德的父母都是佃农。 那时的教育资源稀缺,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根本无缘读书。 朱德的父亲不希望儿子像祖辈一样,因不识字而受尽欺压。 于是,朱德的父母决定送他去读书。 6岁那年,他被送到了当地一所药铺垭的私塾。 起初,朱德以优异的表现赢得了老师的认可。 老师朱世泰甚至建议朱德的父亲寻找更有名气的老师继续深造。 由于家庭困难,朱德的父亲只能勉力支撑朱德继续求学。 在丁家私塾,朱德常常成为富家子弟们的取笑对象。 面对这些嘲弄,朱德没有选择反击。 然而,由于南充的旱灾,朱德的父亲甚至无法支付土地的租金。 朱德一家被迫迁居。 朱德被亲戚朱世连收养后,继续努力读书。 1896年,朱德从家乡四川仪陇县的大湾村出发,前往席家砭私塾继续求学。 这个私塾距离朱家大湾仅有4公里,交通便捷且学费低廉。 朱德在那里遇到了席国珍。 席国珍是一位平凡的私塾老师,家境清贫。 然而,他并不把教学当作赚钱的手段,反而以学生的成长为首要目标。 当朱德家中因经济困境无法交纳学费时,他不仅没有催促,还主动给予帮助。 席国珍并没有功名,但他对外部世界有着清晰的认识。 席国珍教授“四书五经”时严谨认真,之后则会不拘泥于书本,而是鼓励学生们多了解实际的社会。 讲述历史上的人物时,他更倾向于揭示帝王将相背后的真相。 他不断鼓励学生们要超越传统的科举学习,拓宽眼界。 席国珍甚至托人从四川省会成都带回一本欧洲人的《数学》汉译本,他和朱德等学生们一同研究。 此外,席国珍还时常和学生们探讨时政。 在甲午战争后,清朝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败。 席国珍鼓励学生们关注社会问题,虽然席国珍对具体的政治运动和人物并不完全了解,他的直觉始终倾向于主张变革。 1905年,朱德参加了清朝最后一届的科举考试,并成功考取了秀才。 然而,清朝政府很快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面对这一打击,朱德并未气馁,而是报考了顺庆府中学堂。 在顺庆府中学堂,朱德接触到了同盟会的革命思想。 毕业后,朱德又进入了仪陇县立高等小学担任体育教师。 此后,他报考了云南陆军讲武堂。 在那里,他遇到了名将蔡锷,成为其得意门生。 此后被共产主义所吸引。 南昌起义后,起义军决定撤离南昌,前往广东重建革命根据地。 在起义军初期,朱德被任命为第九军军长,军队规模极小,仅有几个连的兵力。 通过吸纳不同背景的人员,包括工人和学生,朱德的部队得到了充实。 然而,南下的途中,由于前线的失利,朱德的部队在三河坝遭遇敌军的强烈反击。 朱德在经过三昼夜的血战后,决定撤退并重新集结。 然而,这时主力部队已在潮汕失败。 朱德的部队陷入了孤立的困境。 朱德决定带领部队北上,穿越山地,向湘南进发。 在进军的过程中,朱德和陈毅对部队进行了三次整顿。 朱德鼓舞士气,并且对部队进行了压缩与整编。 到达井冈山后,与毛泽东的部队实现了会师。 会师后的朱德,专注于军事指挥,并与毛泽东共同总结出一系列适应游击战的战术原则。 1931年,朱德与中革军委一同迎接宁都起义部队。 在宁都起义后,朱德亲自前往龙岗,看望了新成立的红五军团,鼓励他们成为真正的红军劲旅。 经过已多年革命历程,朱德最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 朱德在1960年回到了故乡仪陇县。 此时,朱德已经是全国人民敬仰的解放军总司令。 但他心中始终不忘恩师。 朱德回到故乡后的第一站是席家砭。 席国珍早已去世,但朱德依然怀着敬意,走访了席国珍的家,对那段启蒙岁月进行缅怀。 在那里,朱德再次感受到席国珍教诲的力量,回忆起当年他在席国珍课堂上的点滴。 他仿佛回到了64年前,初次与恩师相遇。 参考文献:[1]朱利,刘波.伟人奋斗精神形成的影响因素及育人启示——以中国共产党人朱德为例[J].党史文苑,2024(10):28-31
朱德元帅的爷爷:叫朱邦俊; 朱德元帅的父亲:叫朱世林; 朱德元帅的原名:叫朱代珍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5-04-08 13:42:56
0
阅读: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