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苏军接连失利,斯大林只能先后六次请求毛主席派兵支援,但没想到都被毛主

爱吃凉历史 2025-04-06 21:49:25

1941年,苏军接连失利,斯大林只能先后六次请求毛主席派兵支援,但没想到都被毛主席拒绝了,并且悄悄的把罗瑞卿、杨成武等人,部署在长城内外一线,没想到这一举,竟直接预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突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起代号为“巴巴罗萨计划”的全面进攻。德军的进攻速度惊人,在短短18天内,成功突破苏联边境,推进了约600公里。 战争第一天,苏联空军即遭重创,1200架飞机损失,其中有800架甚至还未起飞便被摧毁。面对这一惨败,希特勒信心满满,宣称将在三个月内彻底灭亡苏联。 然而,在欧洲战场的风云变幻之外,远东的局势同样充满不确定性。日本关东军的力量迅速扩张,驻守在中国东北的日军增加了20个师,总兵力超过70万人,举行了名为“关东演”的大规模实战演习。 日本的军事活动一度让人担心,若日军也介入战事,苏联将面临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在这样的国际压力下,斯大林开始寻求中国的帮助。 1941年7月,斯大林首次通过电报联系毛泽东,要求中共派兵破坏北平和张家口一带的铁路,阻止日军北上。此外,斯大林还提议中国可以在长城一带部署兵力,以牵制日军的进攻。 毛泽东回应了这一请求,表示中共可以配合苏联,破坏敌人的交通线路,减缓日军的行动,但并不考虑直接出兵援助。毛泽东强调,中国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抗日根据地,并通过游击战的方式间接配合苏联。 9月15日,德军发动了基辅战役,成功围歼了66万苏联军队,史称“史上最大的围歼战”。几天后,德军继续推进,集结了35个师的兵力向莫斯科发起进攻。 此时,斯大林正指挥着苏军准备迎接莫斯科保卫战。就在这一关键时刻,苏联获得了来自情报机构的绝密消息:如果德军攻下莫斯科,日军很可能会趁机进攻苏联的远东。 这一情报让斯大林感到极度紧张。尽管苏联有信心防守莫斯科,但在前期战斗中,苏军已经遭受了严重损失。如果莫斯科失守,苏联将陷入绝境。面对这种局面,斯大林决定再次向中国求助,希望能够派兵牵制日军,为苏军争取更多的时间。 11月12日,斯大林再次致电毛泽东,提出希望中国派兵在长城一带进行作战,以牵制日军的进攻。面对来自苏联的压力,中共中央也未做出直接响应,毛泽东坚持认为,中国的重点仍然是积蓄力量和恢复元气,而不是直接出兵援助苏联。 1942年5月,苏军在哈尔科夫发动了进攻,试图收复已被德军占领的城市。然而,由于准备不足,苏军未能有效地抵挡住德军的反击,反而陷入了被包围的困境。 与此同时,德军的第11集团军司令曼施泰因也在克里米亚取得了重要胜利,攻占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并俘虏了大量苏军。 在此背景下,德军开始转向高加索地区,企图进一步打击苏联的战略资源。而苏联红军虽然抵挡不住德军装甲部队的压制,但仍然成功保住了部分实力,等待反攻的时机。同时,斯大林收到了关于日军可能在远东增兵的情报,这让他深感焦虑。 苏联如果同时面临德国和日本的两线作战,将极为困难。因此,斯大林再次向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发出了紧急请求,希望中共派兵援助,帮助牵制日军。 不过,毛泽东的回应并不急于派兵前往。毛泽东明确表示,如果日苏战争爆发,中国将会配合苏联进行作战,但这一配合应当有计划、有步骤,而非草率行事。 他指出,当前中国的抗日形势同样严峻,缺乏足够的兵力和物资支援,如果贸然派兵援助,可能会影响中国的抗战大局。 尽管如此,斯大林仍不放弃,多次通过电报提出各种方案,甚至建议中共派出小规模的游击队。然而,毛泽东始终没有同意派遣部队,认为这种行动不切实际。 1942年7月,德军集结150万兵力,向苏联南部发起进攻,意图切断苏联南北的交通要道,从而为进攻莫斯科创造有利条件。在德军的强大压力下,苏军节节败退,9月13日,德军突破了苏军的防线,并攻入斯大林格勒市区。 面对严峻的局势,斯大林一边指挥斯大林格勒会战,一边继续关注远东日军的动向,毕竟,日军若在这一时刻从远东方向发动进攻,将使苏联的防线更加脆弱。 为了稳住远东局势,斯大林再次向毛泽东提出了请求,希望中共能够派遣一部分兵力到长城一带,以牵制日军的力量。毛泽东在收到电报后,通过深思熟虑,决定采取一种更加灵活的策略。 他安排了罗瑞卿、杨成武和吕正操等部队,准备在长城一带进行布防,以便在未来的战斗中对抗日军,同时保障中国抗日根据地的安全。 参考资料:格哈德L.温伯格著梁道华. 《牛津通识读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 2022

0 阅读:3
爱吃凉历史

爱吃凉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