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小米SU7在安徽高速发生的致命事故,安徽高速公路管理部门迅速调整了智能驾驶警示标语,引发公众对智能驾驶安全责任的广泛讨论。 2025年3月29日,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德上高速池祁段行驶时,因施工改道未及时避障,以116km/h速度撞上隔离带水泥桩,车辆起火致3人死亡。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系统在碰撞前2秒发出警报,驾驶员接管后仍未能避险。小米SU7标准版未配备激光雷达,依赖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识别障碍物。专家指出,施工路段临时路障(如锥桶、改道标识)的识别存在技术局限,尤其在夜间环境下更易失效。 原标语“请勿过于依赖”改为“勿用/慎用智能辅助驾驶”,部分路段直接标明“禁止使用”。新增针对性提示,如“进入隧道慎用智能驾驶”“高速路况复杂,勿用辅助驾驶”等。事故暴露智能驾驶系统对施工路段等复杂场景的应对不足,警示语旨在强化“人为主、系统为辅”的驾驶逻辑。交管部门强调,L2级辅助驾驶需驾驶员全程接管,事故责任仍归驾驶人。 当前智驾系统对临时改道、施工障碍的识别存在盲区,车企需提升对极端案例(Corner case)的处理能力,并规范宣传措辞,避免误导用户。2秒接管时间过短,人类从识别到反应需至少3秒,夜间或分心状态下风险更高。网友认为安徽高速的警示语调整是对生命负责的表现,建议全国推广类似措施,尤其在事故高发路段。部分车企以“高阶智驾”“自动驾驶”等术语模糊L2级辅助驾驶的局限性,用户易高估系统能力。 需明确区分“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并在用户手册和培训中强化安全提示。呼吁建立国家级智驾数据平台,统一事故责任判定标准,并推动车路协同技术落地。 警示语不仅是安全提醒,更是对智能驾驶技术边界的明确界定,强调驾驶员不可替代的核心责任。如何平衡技术便利性与安全风险,避免用户过度依赖系统;如何通过动态信息同步(如实时施工数据整合至导航系统)弥补技术短板。 安徽高速的警示语调整是智能驾驶安全责任的再强化,也为全国交通管理提供了范例。未来需车企、用户、管理部门三方协同:车企提升技术透明性,用户增强安全意识,管理部门完善法规与基础设施,共同推动智能驾驶的健康发展。
安徽三死的事故,另外两名死者,她们的家属,如果要告到法院,最有可能告的一方,有没
【13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