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7年,雍正派人将自己的三儿子弘时带到一间密室,他狠狠地对着弘时说道:“如今

百年战争录 2025-04-03 10:50:16

1727年,雍正派人将自己的三儿子弘时带到一间密室,他狠狠地对着弘时说道:“如今,你除了自尽,没有第二条路了。”说罢,雍正转身离开。 雍正帝是从九子夺嫡中杀出来一条血路上位的,因而在他当上皇帝的那一天起,就在想着如何保证皇位继承的稳定性,最好是能够避免互相残杀。 于是他冥思苦想,创造出一个秘密建储制度,就是由他亲笔题写传位诏书,然后进行封存并藏在隐秘处,等到他大限到时,再由众大臣取出确立新帝。 这个制度因为具有悬疑性,因而会激励众皇子努力上进。 然而他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他总共有四个儿子,他当上皇帝那一年,大儿子弘时已经是18岁的成年人。 而二儿子弘历、三儿子弘昼却比弘时小了7岁,最小的儿子才只有1岁而已。 巨大的年龄差距,自然使得最大的弘时认为自己有着天然的优势,并且他的母亲是齐妃李氏,而弘历、时昼的母亲只不过是低位的格格,这当然也是弘时优势的一部分。 面对着皇位的诱惑,任何一个皇子都不可能不动心,更何况弘时这样一个亲眼目睹父亲与诸位叔叔你争我夺全过程的成年皇子,他当然要努力表现,争取成为那个幸运儿。 他认为应该争取皇族内部大多数人的支持,这样才能有上位的希望。 于是他在父亲雍正处置当初夺嫡失败的八阿哥和九阿哥时,他为这两位叔叔求情。殊不知他以为的亲情,在父亲雍正的眼里却是离心离德。 雍正看着自己的儿子来为自己的对头求情,心里的滋味真是无可描述。而弘时自以为的收拢人心,也成为了他异日失败的根源。 当爷爷康熙周年祭日上,弘历代替雍正去主持祭典的举动,犹如给了弘时当头一棒,他这时忽然发现,可能雍正已经将他排除在皇位之外。 那时的他已经19岁,而弘历不过12岁,并且清朝历史上没有未成年皇子主持祭陵事宜的先例,而弘历却创造了历史。 弘时犹如困兽一样在屋内游走,他不甘心,而他的八叔允禩也同样不甘心败在雍正的手里,于是两个不甘的人走到了一起。 允禩居中坐镇,一边对外联络关外的旗主王爷,一边与弘时勾搭,约定到时让弘时上位登基,而他们八位铁帽子王则继续参政议政。 可是骨感的现实是,他们没能调动大军围剿皇宫,而十三王爷允祥的出现更是将他们的士气打至谷底,所谓的八王议政就这样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然而经此一役,允禩和弘时联手的把戏彻底暴露在雍正的面前,这怎能不让雍正心疼和震怒,弘时在雍正的心里已经被判处了死刑。 然后还不知道收敛的弘时又与年羹尧和隆科多扯上了关系,这两个人都是雍正准备处理的危险人物,这使得雍正气上加气。 如果只是争皇位还有情可原,可是当隆科多说出弘时想要设局杀死弘历时,则将雍正的怒气直接点爆,这显然是九子夺嫡的续集,直接戳中了雍正的痛点。 他千辛万苦的建立秘密建储制度,就是防止夺位战的发生,结果现在硬是出了一个暗杀事件,怎不让他心痛加心伤。 当然弘时的暗杀计划被雍正挫败了,同时雍正也准备对弘时下手了,他先是将弘时过继给允禩,这样弘时在宗族血统上就与雍正无关了。 而此时的允禩因为犯了各种大错误,已经被雍正圈禁起来,再也不可能东山再起,而且还将背负着各种罪名。 由此可想而知,弘时过继给这样一个满身是罪的皇叔,那还有什么前途可言,只能说一片黑暗。 到了1727年,雍正更是与弘时进行了彻底切割,直接将他赶出了皇族,弘时已经无力翻身。 然而雍正依然没有放过他,为了不给弘历留下麻烦,雍正决定亲自处理这个已经成为他人的儿子。 当他进入弘时被关押的密室时,弘时以为自己的转机来到了,未料到雍正却是来与他清算。 雍正问弘时:“你与允禩合谋,妄图以八王议政来赶朕下台,你认不认?” 弘时一边磕头一边哭诉:“儿子是被允禩给骗了,他只是说要遵循祖宗旧制,没想到是要推翻父皇,儿子错了。” 雍正看弘时一直避重就轻,不禁冷哼了一声:“你这个逆子,不但要推翻朕,还想要杀死手足兄弟,真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 这时的弘时终于看出了父亲的杀意,吓得只能是抱住雍正的大腿哭喊:“皇阿玛饶命啊,儿子再也不敢了。” 雍正冷冷地看着他:“你自尽吧。”当雍正转身离开后,一杯毒酒已经被皇宫侍卫端到了弘时的面前。 弘时没有看清形势就盲目地冲击皇位,而且手段低劣,结果落得个身死道消的下场。能力不足再加上野心过大,是真的能够害死人的。      

0 阅读:0
百年战争录

百年战争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