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王国维的妻子莫氏难产而亡,家人提议他续弦。王国维坚决不答应。然而,当

百年战争录 2025-04-02 11:33:13

1907年,王国维的妻子莫氏难产而亡,家人提议他续弦。王国维坚决不答应。然而,当王国维得知要娶的是表侄女,立即答应把人娶回了家。 王国维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创作了许多研究诗词的作品,曾执教于清华、北大。 他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但是他并不排斥。妻子莫氏出身于商人家庭,还是接受新式教育的女性,因此夫妻两在一起,也特别聊得来。 婚后,莫氏极力孝顺长辈,无微不至地照顾公婆,此外,她勤劳能干,将家中的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 最重要的是,莫氏接二连三生了三个儿子,这对于子嗣单薄的王家来说,无疑是天大的福音。 夫妻两人琴瑟和鸣,生活十分幸福。温柔贤惠的莫氏也因此深得王国维的欢心。 王国维虽然步入幸福的婚姻生活,但是他依旧渴望能够在事业上大展宏图。因此,他前往上海《时务报》报馆工作,夫妻两人聚少离多,分居了十年,但是两人的感情依旧如初。 他在上海旅居时,写了很多词来表达对妻子莫氏无尽的思念之情,如:垂柳里,兰舟当日曾系。千帆过尽,只伊人不随书至。怪渠道着我侬心,一般思妇游子。 另一边,莫氏一人拉扯着三个孩子,日夜操劳,但她对此没有任何怨言,一如既往的支持丈夫的事业。 有一次,在外四处奔波的王国维抽空回家,看到妻子的第一眼,他呆住了。此时,莫氏才二十几岁,脸上却有着不相称的苍老和憔悴。 看到妻子如今的模样,王国维内心伤感万分,于是给妻子写了一首词,名为《蝶恋花》。其中“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更是名句。 意思是指:没想到我外出回来时,你的脸会像花一样枯萎憔悴。 这首词饱含着王国维对妻子的关切和爱。 在家中停留了几个月的王国维又要奔赴外地,在离别时,他又写下了一首《《鹊桥仙》》送给妻子。 王国维从22岁那年离开家乡,此后辗转南北,奔波各地,回家的次数不多,在家待得最久的那一次是因为父亲过世。之后,为了事业,他始终在外奔波。 没想到过了三个月后,王国维接到家中消息,妻子莫氏因生双胞胎女儿得了产褥症。不得已,他又急匆匆赶回家中。 莫氏身体本来就体弱,加上一个人操持家务、照顾公婆、养育孩子,这一件件的事情都本就在消耗她的生命。 没多久,莫氏就撒手离世了。 这对于王国维来说,是巨大的打击。他难以置信,三个月前,他刚和怀有身孕的妻子依依惜别,北上谋生,却没料到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莫氏去世后,王国维写下了许多悼亡诗词,其中有这样的词句:“往事悠悠容细数。见说他生,又恐他生误。纵使兹盟终不负,那时能记今生否?” 词写得真挚动人,令人想起李商隐笔下,杨玉环与唐明皇的诗词,“他生未卜今生休”。王国维对妻子的相思之深,却远过于唐明皇。 面对一家老小,王国维不允许自己倒下,但要照顾孩子让他犯难。家中有人劝他续弦,如此就可以帮忙照顾孩子。依然深爱妻子的王国维,害怕新娶的妻子对孩子不好,果断拒绝了这个提议。 直到莫氏母亲来劝他续弦。 岳母告诉他,这个女子是莫家亲戚潘氏,也是亡妻莫氏的表侄女,一定会把三个孩子视为亲子。 王国维听后决定与潘氏先相处一段时间。 他还发现潘氏为人大度、温柔贤惠。潘氏果然如岳母所说,把自己的孩子视为亲子。 没多久,王国维把潘氏娶进了门。这个冷清的家渐渐有了欢声笑语,再次让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潘氏也是标准的贤妻良母,一辈子任劳任怨,为丈夫打理家务,养育孩子,而王国维依然一心专研学问, 之后,王国维带着全家老小来到了北京,虽然宅子又小又破,但一家人却其乐融融。 王国维在经历了丧父丧妻等一系列打击后,思想变得越发有见地,经过长年苦心专研,《人间词话》问世,这让他名声大噪。 接着又发表了《戏曲原考》,让原本走向衰落的戏剧重新走回了正规。后来,他又在酷暑中发奋撰写《词录》和《曲录》,这些研究弥补了中国戏曲史的空白。 王国维不仅在学术上成就巨大,而且讲课非常认真负责,在给学生讲解《说文解字》时,他所用的材料许多都是甲骨金文,用三体石经和隶书作比较。 王国维是近代中国学术史上的一颗明星,但他在50岁时,因时局动荡,想静心研究学问的心愿被打破……无奈至极,他选择了投湖。 他留下八字遗书:经此事变,义无再辱。这体现了王国维作为一位读书人的尊严,当尊严遭到践踏,但又无可奈何,只能选择纵身一跃,解脱自我。 纵观王国维的一生,他会有如此巨大的成就,得益于有贤妻相助。 王国伟与妻子莫氏的结合虽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莫氏全力支持丈夫追求事业,为他照顾家庭、生儿育女,免去了他对家庭的后顾之忧,王国维才能全心全意专研学问。 王国维也深爱着莫氏,为她创作了许多作品,其中以《蝶恋花》为名的诗词就有二十多首,后来大部分都收录于《人间词话》。 王国维的一生命运多舛,但是他也是幸运的, 一辈子拥有两位贤妻。  

0 阅读:30
百年战争录

百年战争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