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外交官朱敏才退休后,不顾儿女的阻拦执意和妻子“离家出走”,此后再无音

甜蜜游记 2025-04-01 16:12:33

2005年,外交官朱敏才退休后,不顾儿女的阻拦执意和妻子“离家出走”,此后再无音信。10年后,一位衣衫褪色的老人被送进医院,才揭开了夫妻二人失踪的原因…… 2015年的一天,贵州省人民医院的急诊室里来了一位特殊的病人。这位老人衣着朴素,面容清瘦,看上去像是普通的乡村老者。他因为突发的心脏不适被同村的老师送来就医,但由于年事已高,加上长期在山区生活的操劳,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十分疲惫。 值班护士在为老人办理入院手续时,翻看他的身份证件,这一看不要紧,竟然发现面前这位衣着朴素的老人,曾是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的经济商务参赞。护士马上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医院的管理层,一时间医院上下都为之震动。 很快,当地媒体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前来采访。原来这位老人就是在2005年突然"消失"的外交官朱敏才。十年前,他和妻子孙丽娜的离去,曾在北京外交圈引起不小的议论。当时有人说他们去国外定居,也有人猜测他们去了海南养老,但这些都不是真相。 经过记者的深入采访才发现,朱敏才和妻子这十年来一直在贵州的偏远山区支教。从望谟县到兴义市,从花溪到遵义,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的多个贫困山区。这对曾经在国际舞台上展现风采的外交官夫妇,选择了默默无闻地在大山深处教书育人。 让人感慨的是,当年他们"离家出走"时,北京的三居室洋房、充实的退休生活,都被他们毫不犹豫地放下。他们的子女百般劝阻,担心父母年事已高,无法适应山区的艰苦生活。但这对倔强的老人始终认定,回到贵州山区教书才是他们晚年最有意义的选择。 在医院里,朱敏才的病床前摆满了山区师生送来的慰问品。那些歪歪扭扭的字条上写满了学生们质朴的祝福。住院期间,不时有他们支教过的学校的老师前来探望。从这些来访者的交谈中,人们得知了更多关于这对老人的故事。 原来,朱敏才和妻子孙丽娜这些年来一直住在学校提供的简陋宿舍里。他们用自己的退休金添置教学设备,为贫困学生购买学习用品。即使是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也始终坚持用最专业的态度教学。朱敏才退休前在外经贸部工作近四十年的经历,以及孙丽娜作为北京市最早一批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经验,都被他们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山区的教育事业。 回溯到2005年的夏天,朱敏才刚刚从外经贸部办完退休手续。在外交系统工作了近四十年的他,原本可以安享一个从容优渥的晚年生活。然而,就在同事们都以为他会选择在北京颐养天年的时候,朱敏才和妻子孙丽娜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这对在外交界颇有声望的夫妇,在一个普通的周末宣布了他们要回贵州支教的计划。这个消息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不小的波澜。他们的子女第一个表示反对,在北京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父母,怎么突然要回到条件艰苦的山区?何况两位老人都已年过六旬,山区的生活环境和医疗条件都令人担忧。 但是朱敏才夫妇的决心却异常坚定。在外交生涯中,他们曾在坦桑尼亚、尼泊尔、加拿大等国家生活过十七年。正是这些经历,让他们对教育的意义有了更深的体会。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工作经历,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教育对改变一个地区面貌的重要性。 孙丽娜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教育背景。作为北京市最早一批取得小学英语教师资格的教师,她在教育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虽然在北京已经建立了稳定的生活圈子,但是她仍然愿意跟随丈夫回到贵州山区,重新拾起教鞭。 朱敏才选择回到家乡贵州,也是源于一份割舎不断的乡土情结。1965年,他从贵州大学英语系毕业,被分配到外经贸部工作。从此离开家乡,在外漂泊打拼。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贵州的山野间。退休后重返故里,既是一种精神上的归依,也是一种责任的承担。 这对老人的离去并非一时兴起。在作出决定之前,他们就已经和贵州当地的教育部门取得了联系,了解了山区学校的实际情况。他们深知,前方的道路绝非坦途。但正如朱敏才后来所说,相比在北京过退休生活,他们更愿意到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去。 2005年8月的一天,朱敏才夫妇简单收拾了行装,悄然离开了北京的家。他们没有举办任何告别仪式,也没有大张旗鼓地宣扬。就这样,一对曾经在国际外交舞台上活跃的老人,选择了一种近乎隐居的方式,开启了他们的支教生涯。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的子女也很少收到父母的消息。只是偶尔能从贵州当地的老乡那里,听到一些关于两位老人在山区教书的只言片语。这种近乎销声匿迹的状态,让他们在外交系统的老同事们都感到不解。但对朱敏才夫妇来说,这恰恰是他们想要的生活方式——专注于教育,远离喧嚣。 在后来的采访中,朱敏才说起当初的选择时总是轻描淡写。但从他们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中,人们看到的是两位知识分子对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他们对贵州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0 阅读:0
甜蜜游记

甜蜜游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