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4月的一天,捕蛇能手程地明因为心情不好,直接打死了一条红脖颈槽蛇,准备离开时,发现有好几条红脖颈槽蛇向他爬来。他和徒弟一起打死了这几条蛇,又发现有十几条的蛇爬来,两人一路杀出去后,程地明觉得有点邪门,不敢再在山上待,赶紧带着徒弟回家,不曾想悲剧发生了。 在湖北利川市的狮子坝乡,有一座坟墓被村民称为“蛇坟”。 每年春夏季节,蛇群在此聚集。 当地人传说,坟墓下埋着一位捕蛇人程地明,他因曾长期捕杀蛇类,最终遭到蛇群的报复。 上世纪80年代,蛇肉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美食,价格也随之上涨。 不少人进入捕蛇行业。 程地明也决定成为一名捕蛇人。 起初,他专门捕捉的是无毒的菜花蛇。 菜花蛇在市场上需求量大,程地明的生意也逐渐变得红火。 每当蛇群从冬眠中苏醒,或者夏季气温升高时,正是捕蛇的旺季。 一些年轻人也开始拜他为师。 1986年,程地明与两位年轻人一道,来到菜家坪山脉捕蛇。 然而,就在他们准备捕捉菜花蛇时,一条毒蛇红花野鸡项蛇突然出现在草丛中。 由于这条蛇毒性较强,并且无法卖钱,程地明将其击毙。 随即,他发现一群野鸡项蛇从四面八方涌来,围攻了他和同行的两名年轻人。 程地明和年轻人拼命反抗,最终打死了多条蛇,但蛇群依旧汹涌。 他们最终得以逃脱。 事后,当地人到现场查看,发现死去的蛇竟有73条之多。 程地明心中生疑,蛇群似乎是有意报复。 程地明决定暂时放下捕蛇的工作,远离蛇类。 然而,随着蛇肉价格的上涨,程地明最终还是重新拾起了捕蛇的生意。 1988年,程地明在捕蛇途中一条青竹彪蛇咬伤了他的脚趾。 随后,又在一次捕蛇过程中被毒蛇野鸡项蛇咬伤了手指。 尽管他多次被蛇咬伤,幸运的是,他都能及时得到治疗。 1991年,程地明再次前往菜家坪的田地里工作。 那天,他发现田里有三条野鸡项蛇,程地明并没有立即采取行动。 然而,这些毒蛇开始向程地明发起进攻。 程地明虽然击毙了17条毒蛇,却也因伤势过重倒地身亡。 他的妻子去送饭时,才发现丈夫已经死于蛇毒。 令人不解的是,程地明的儿子就站在附近,却毫发无损。 自从他被埋葬后,村民们发现,每年都会有蛇群出现在他的坟墓周围。 村民们形容,蛇群如同开会一样,从四面八方聚集,结束后又消失得无影无踪。 对于蛇是否能记仇,科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蛇与哺乳动物不同,它们的大脑结构相对简单,记忆力较弱。 蛇在某些情况下能辨认出危险的事物,它们并不会像人类那样产生复杂的情感,更不会对捕蛇人产生所谓的“复仇心理”。 然而,在遭遇捕蛇人程地明时,似乎特别会对其发动攻击。 传言称,蛇之所以特别针对程地明,是因为他身上留下了捕捉菜花蛇时所散发的气味。 由于蛇类天生对毒蛇具有强烈的敌对感,程地明的出现就被视作危险。 不过,这样的解释并没有科学依据。 实际情况是,菜花蛇仅仅是因为捕蛇人身上散发的特定气味与蛇类的习性有关。 而蛇类本身对任何威胁都会做出反应。 蛇群聚集常常发生在冬眠、夏眠或交配的季节。 蛇是变温动物,需要通过调整栖息环境来调节体温。 尤其在冬季,蛇类喜欢聚集在温暖的地方过冬,几条甚至几十条蛇聚集在一起,能够相互依偎保持体温。 而在夏季,当气温过高时,蛇类又会寻找阴凉的地方避暑。 在程地明去世后不久,一些村民曾注意到蛇群在他的坟地附近集结。 蛇群有时会在坟地上作拜祭状,甚至有的蛇像是瞻仰墓碑。 其实,这很可能是蛇群在进行交配,或者寻找阴凉潮湿的环境避暑。 坟地修建在树林中,夏季湿气较重,成为了蛇类喜爱的栖息地。 在许多文化中,蛇常被赋予神秘的象征,既被视为灵性生物,也被赋予危险的面貌, 蛇群聚集的行为并不带有神秘色彩,但这一现象背后其实有着更为现实的生态原因。 蛇与人类之间的互动,从未单纯是敌对的关系。 参考文献:[1]刘晴.从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视角看文言文英译——以《捕蛇者说》为例[J].海外英语,2015(13):138-139144
男子2岁时被人贩子抢走,送到了河南养家,被养父母羞辱虐待,靠着一股奇特的味道隐忍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