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慈禧狼狈逃窜至山西首富家,临行时,慈禧让乔家借她10万两,乔致庸扑通一声跪倒在地:“30万都行,但您得拿一样宝贝换。”乔致庸细说要求,慈禧大笑:“这有何难!” 那是个啥样的年代啊?晚清时期,大清国已经是风雨飘摇,内忧外患堆一块儿。1900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烧杀抢掠,紫禁城都成废墟了。慈禧这时候没法硬扛,只能带着光绪帝和一帮随从跑路。她这一跑,可不是啥风光的事儿,一路上颠沛流离,躲着洋人的追兵,还要应付沿路的乱七八糟。逃亡队伍走到山西,带的银子早就花得差不多了,慈禧心里急啊,得赶紧找个地方弄点钱,不然这队伍还咋走下去? 山西祁县有个乔致庸,当时是当地有名的晋商大佬,家里富得流油。慈禧听说这号人物,就直奔他家去了。乔致庸是谁啊?他不是那种天生含着金钥匙的少爷,家里早年间差点破产,是他凭着脑子活儿硬把生意救回来,还做成了山西首富。他的买卖做得大,票号、粮食啥都干,商号开遍了大江南北,攒下的钱多到数不过来。可他这人低调得很,知道那年头跟官府打交道得小心翼翼,不然一不留神就得栽跟头。 慈禧到了乔家,乔致庸带着全家老小出去迎接,态度恭敬得不得了,把慈禧当贵客供着。慈禧在乔家歇了几天,乔致庸鞍前马后伺候着,生怕哪点没做好惹她不高兴。可慈禧心里清楚,她不能老待在这儿,得赶紧往西跑,不然追兵一来就麻烦了。走之前,她把乔致庸叫过来,说白了就是要借钱。她想着乔家有钱,开口就要十万两银子,说是回京后肯定还。 乔致庸一听,心里咯噔一下。十万两对乔家来说不算啥大数目,可这钱借给一个逃跑的太后,风险太大了。慈禧这时候自身难保,回京后能不能还钱谁说得准?再说,跟朝廷牵扯太深,以后指不定惹啥麻烦。可他也不能直接拒绝,那不是找死吗?乔致庸脑子转得快,琢磨了一下,决定来个以退为进。他跪下说:“草民哪敢说借啊?我愿意给三十万两,只求太后赏个宝贝留个念想。” 慈禧一听,愣了一下。她本来以为乔致庸会推三阻四,没想到他痛快地拿出三十万,还只要个“宝贝”。她有点好奇,问他想要啥。乔致庸就说自己喜欢书法,听说慈禧字写得好,想求一幅墨宝。慈禧听完乐了,觉得这要求简单得很,当场让人拿纸笔,刷刷几下写了个“福种琅嬛”,给了乔致庸。乔致庸接过来谢恩,那三十万两银子当天下午就装车跟慈禧走了。 这事儿看着简单,其实乔致庸算盘打得精。他知道这三十万两借出去基本是要不回来的,慈禧就算想还,他也不敢去要。跟皇室要账,那不是给自己找事儿吗?所以他换了个法子,要了幅墨宝。这墨宝不光是慈禧亲手写的,还能证明乔家跟朝廷的关系,以后说不定能用得上。他这一招,既不得罪慈禧,还给自己留了条路,真挺聪明。 慈禧拿了银子接着跑,一路折腾到1901年秋天才回北京。可回去一看,情况更糟了。八国联军走了,却逼着签了《辛丑条约》,赔了4.5亿两白银,国家穷得叮当响,百姓怨声载道。慈禧想重振旗鼓,可大清已经没救了。她1908年死了,清朝又撑了三年就完了。 乔致庸这边呢,因为帮了慈禧,朝廷给了他点好处,生意还扩张了一阵。可清朝一倒,民国乱起来,乔家也跟着衰了。他晚年不干了,把家业交给子孙,自己隐退。那幅“福种琅嬛”被他挂在正厅,当成传家宝留了下来。 现在乔家大院成了景点,那幅墨宝还挂着,字迹老了但劲儿还在。这段事儿不光是慈禧逃亡的一段插曲,也是乔致庸在乱世里混得明白的一个例子。他没硬碰硬,也没当冤大头,用自己的方式保住了家业,还得了点名声。
1900年,慈禧狼狈逃窜至山西首富家,临行时,慈禧让乔家借她10万两,乔致庸扑通
历史有小狼
2025-03-31 18:47:23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