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后,华罗庚的机密手稿被偷了。他曾经在自己的办公室给抽屉暗暗做了记号,里面装的是他的机密手稿,而这些手稿精确计算出的苏联人造卫星方位与其数学模型,可惜这些机密手稿还是被偷走了。
1966年的一个清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办公室里,华罗庚站在他的办公桌前,双手轻轻抚过那个被翻动过的抽屉。 抽屉上那道几不可察的记号,清晰地昭示着一个不争的事实:他最重要的机密手稿被人偷走了。 这份手稿凝聚着华罗庚多年的心血,里面详细记录了他对苏联人造卫星轨道的精确计算和数学模型。在那个年代,这些数据对于国家安全和航天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华罗庚一直将这些手稿锁在特制的抽屉里,平日谨慎保管,从不轻易示人。他在抽屉上做了精巧的记号,这些微小的痕迹只有他自己才能辨认。然而这一天,这个秘密还是被人发现了。 手稿被盗的事件给华罗庚的研究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打击。这些年来,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卫星轨道的数学研究。这些计算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也是航天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机密文件的丢失,意味着这些宝贵的研究成果可能落入他人之手。 尽管失去了重要的研究资料,但华罗庚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科研理想和教育事业。他 深知,真正的科学价值不仅仅在于某些具体的研究成果,更在于培养新一代的数学人才,为中国的科学发展播撒希望的种子。 1969年,华罗庚提出并出版了《优选学》一书,并将这本手稿作为国庆20周年的献礼,送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这一举动不仅是他对祖国的深情告白,也是他长期从事数学工作成果的集中展示。该书在运筹学、优化理论以及中国现代工业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华罗庚在中国和世界数学界的崇高地位。 华罗庚的影响并未局限于国内,他在国际数学界的声誉也逐渐响亮。1979年,华罗庚带着自己的数学研究成果,远赴西欧进行为期七个月的学术交流。在这期间,他将中国的数学成就和发展方向介绍给了国际同行,获得了他们的高度评价与认可。事实上,这次访问标志着中国数学逐渐融入国际数学大家庭。通过这一平台,华罗庚不仅展示了中国数学的深厚底蕴,也让国际学术界更加重视中国学者的贡献。 华罗庚的成就,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与认可。1976年,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华罗庚,凭借其在数学领域的卓越表现,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这一重要职务,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华罗庚的许多数学著作,也在国内外正式出版,成为了许多学者研究与学习的经典参考。与此同步,他的社会活动也不断扩展。1979年,他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并于同年6月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系列的荣誉与职务,体现了国家对华罗庚的高度信任与尊重。 不仅如此,华罗庚的贡献也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1983年,华罗庚应邀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讲学活动,在此期间,他不仅讲解了自己在数学领域的创新成果,也与国际顶尖数学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同年,他还出席了意大利里亚利特市举办的第三世界科学院成立大会,并被选为院士。这些国际性的荣誉,进一步证实了华罗庚在全球数学界的学术地位。 1984年,华罗庚成为了第一位获得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称号的中国学者,这一荣誉标志着中国数学走向世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与此同时,华罗庚在国内的地位也不断攀升。1985年,他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进一步加深了他对国家科学、教育和社会事业的参与。在这一过程中,华罗庚不仅是一位学术巨擘,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积极推动者。 然而,尽管华罗庚身处荣耀与光辉之中,命运却并未对他温柔相待。1982年,华罗庚不幸患上了心肌梗塞,身体的健康状况也逐渐开始下滑。尽管如此,他依然没有放慢自己在学术和社会事务上的步伐。1985年6月3日,华罗庚赴日本东京大学数理学部讲演时,因突发急性心肌梗塞,因病去世,享年59岁。华罗庚的离世,让全世界的数学界感到深深的惋惜与不舍。他的一生虽短,但却无比辉煌,凭借着自己卓越的才华与不懈的努力,华罗庚不仅推动了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也为世界数学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 华罗庚的一生,彰显了一个学者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祖国的热爱。他的数学成就与国家贡献,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他的离世,并未带走他的智慧与精神,反而将其永远镌刻在了时代的印记中,成为后来学者不断追求卓越、勇攀科学高峰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