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诞生——苏辙
发掘过去事件
2025-03-19 15:06:06
1039年3月18日,四川眉山一户耕读之家的竹影下,北宋文学史最耀眼的双子星次第升起。作为苏轼胞弟,苏辙却以“敛藏芒角”的姿态,在变法狂潮与党争漩涡中走出了一条迥异于兄长的道路。
十八岁与苏轼同榜进士及第,他因直言制科策论刺痛权贵,险遭黜落。王安石变法时,他初入三司条例司参与新政,却以《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状》十谏新法弊端,成为最早系统批判青苗法的官员,终因与王安石理念不合外放。元祐年间官至门下侍郎(副宰相),他力主“去甚、去泰、去奢”的稳健政策,主持役法改革时,甚至与司马光激烈争辩“差役法不可尽复”,主张“雇役法宜缓改,差役法宜渐复”,展现超越党争的清醒。
文学上,《黄州快哉亭记》中“不以物伤性”的哲思,暗藏他元丰六年(1083年)谪居江西时的生存智慧。晚年隐居颍川著《栾城集》,以冷峻笔锋写尽新旧党争的血泪,《颍滨遗老传》自述“见事有不便者,未尝不言”,却在变法派与保守派间始终恪守“为国持重”的底线。章惇评其“凝练如醇酒”,朱熹更称“子由之文,可比司马子长”。
作为“唐宋八大家”中政治成就最高者,他主修的《神宗实录》埋下后世解读变法的密钥,元祐四年(1089年)出使辽国时以文辞化解边疆危机的事迹载入《续资治通鉴长编》。临终前手书“慎静”二字告诫子孙,恰似其一生写照——在苏轼的星河璀璨旁,他如深潭静水,以理性与克制为北宋士大夫精神留下另一种注解。
今日眉山三苏祠内,游人常驻足于苏轼豪词前,却少有人细读东厢房内苏辙的奏章残稿。那些褪色的墨迹里,藏着一个时代最克制的锋芒。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