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一时举国沸腾。青岛一扫厕所的老头,听闻消息后抱头痛哭:“那本该是我做的啊……”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1907年,一个注定不平凡的生命在江苏江都县诞生,他就是后来被称为"中国雷达之父"的束星北。 生于望族的束星北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25年考入济南齐鲁大学。在那个物理学蓬勃发展的年代,年轻的束星北展现出了非凡的科研天赋。 面对当时中国落后的科研环境,束星北决定远赴重洋寻求更高深的学问。他来到美国堪萨斯州拜克大学物理系,开启了他的国际物理研究生涯。 在美国求学期间,束星北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凭借着自己出色的研究成果,他获得了一个令无数物理学者羡慕的机会——成为爱因斯坦的助手。 在德国柏林大学期间,束星北与爱因斯坦共同探讨了核裂变理论。这段经历为他后来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德国政局动荡,束星北辗转来到英国爱丁堡大学深造。在这里,他遇到了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孙子C·G达尔文博士。 在英国求学期间,束星北仅用一年时间就凭借《论数学物理的基础》论文获得了硕士学位。随后,他又进入剑桥大学,师从著名物理学家爱丁顿继续深造。 1930年,束星北来到麻省理工大学担任研究助教。次年,他再次获得硕士学位,站在了国际物理学研究的最前沿。 然而,祖国的危难始终萦绕在束星北心头。1932年,他毅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选择回到中国投身教育事业。 回国后的束星北先后在多所高校任教,培养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其中包括后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李政道,以及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留下重要足迹的吴建雄、程开甲等人。 1937年,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波尔访问中国时,对束星北的学术造诣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位在国际物理学界享有盛誉的中国科学家,正以自己的方式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束星北始终保持着对前沿物理研究的关注。他的课堂不仅传授知识,更培养了学生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正式开始。在浙江大学任教的束星北突然消失,直到他的妻子在一处临时军营找到了他。 这位国际知名的物理学家剃了光头,换上军装,准备参加抗日救国。面对国家危亡,束星北选择了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抗战服务。 在战争期间,束星北带领团队投入到雷达研制工作中。他将自己在国外学到的先进技术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部雷达。 1952年,束星北被迫离开了他工作多年的浙江大学。他的好友,后来成为"两弹一星元勋"的王淦昌曾邀请他去中科院工作,但是这个邀请被束星北婉拒了。 1958年,已经51岁的束星北被送到月子口水库参加劳动改造。他被编入青壮年小组,每天要完成繁重的体力劳动。 在水库工地上,束星北和其他知识分子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这位曾经与爱因斯坦探讨物理学问题的科学家,此时只能在烈日下搬运石块。 三年的劳动改造结束后,束星北被分配到青岛医学院。他的工作是打扫卫生间和清洗实验室。 这位国际知名的物理学家,这位"中国雷达之父",这位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的教授,每天的工作变成了最基础的清洁工作。他的月工资只有20元,生活异常困难。 即使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束星北依然没有放弃对科学的追求。当医学院的一台进口脑电图仪出现故障时,正是这位默默无闻的清洁工修好了这台精密仪器。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像束星北这样的知识分子,经历了太多的不公平待遇。但是他们中的许多人,依然坚持着对科学的热爱,在艰难的环境中继续探索和研究。 这段经历,不仅是束星北个人的遭遇,更是那个时代众多知识分子共同的命运。从科学研究的巅峰跌落到社会底层,束星北的经历折射出了那个特殊年代的历史印记。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西部试验场成功爆炸。这一消息传遍全国,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直到1972年,已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李政道回国见到周恩来总理。当被问及有什么教育人才可以推荐时,李政道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恩师束星北。 1974年,束星北终于得到平反。然而,当时没有学校愿意聘用这位曾经的国际知名物理学家。 直到四年后,束星北才重新回到教学岗位。这时的他已经年过古稀,身患慢性气管炎和肺气肿,必须靠着氧气和药物支撑。 即便如此,他依然坚持为学生授课,继续为国家培养科研人才。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完成了多项研究报告,为中国的科技发展贡献余力。 1983年10月30日,束星北在病榻上提出了最后一个请求。他希望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学院,用作教学研究的标本。 束星北的一生,见证了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起伏。从民国时期负笈海外求学,到新中国成立后遭受政治运动冲击,再到晚年平反重获尊重。
大S这场豪门财产保卫战越挖越有料!台媒曝出S妈眼睛通红独自现身街头,知情人抖出惊天细节
【4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