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昌东大杖子墓地——战国东北规模最大墓群

坚持走路 2025-02-24 15:34:55
【建昌东大杖子墓地】 建昌东大杖子墓地系战国时期含青铜短剑文化遗存的大型墓群,也是战国时期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墓群。 大型墓葬随葬的金嵌柄曲刃短剑(P14)也为分布于东北和东北亚地区的这类遗存所仅见。 “古墓村”,这是群众对葫芦岛市建昌县碱厂乡东大杖子村的简单概括——这个小山村的确就建在古墓葬群上。 20多年前,开始对东大杖子村进行探测及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47座,出土2000余件文物。 考古专家推测,整个村子下面深埋着至少200座以上古墓。 这些文物中,有盖豆、青铜壶等容器,也有玛瑙杯、珠玉串、玉璧等饰物,还有青铜短剑、戈、矛等兵器。 东大杖子村第40号墓(P2-3)是一座“填土墓”,也就是说,在棺椁入地后,用黄土对棺椁进行填埋,它区别于东大杖子墓葬群中的一些“封石墓”。它是所有已发掘的墓葬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座:墓圹近方形,南北壁长9米、东西壁长8米左右。丰富的随葬品多数位于内、外椁之间的“头厢”部位,以仿青铜彩绘陶礼器为主。 经统计,这座墓共随葬陶礼器49件、铜器5件、铁器1件、石器3件、玉器14件。棺椁之间还出土了大量的石饰件、陶珠、陶坠等文物。 在众多随葬品中,一对彩绘陶钫(P4)较为夺人眼球:它尺寸高大——高度约有73厘米;它造型独特——通体红彩,上面绘有单线卷云纹,壶盖周边斜置八瓣微微盛开的莲花,壶颈处附有两个兽形壶耳。 这座大墓中墓主人的头部朝向与典型燕墓、辽西地区其他的燕文化墓葬截然不同。相反,它与东大杖子墓地其他原住民的墓葬朝向保持一致。 这座大墓中大量随葬的牲畜具有北方原住民文化墓葬特点,这一特点在燕文化墓葬中看不到。 由此可以推测,墓主人的身份可能为辽西原住居民。此外,这座大墓随葬有七鼎六簋组合的仿铜陶礼器,是带有单墓道的大型墓葬,可以判断出墓主人具有很高的身份,是贵族。 学术界对东大杖子遗址族属性质的认识,主要有三种说法,即山戎说、燕貊说、东胡说。 [一R] 有学者认为,东大杖子这部分人是“燕戎遗存”,即接受了西周燕文化强烈影响的山戎贵族。战国时期以后,生活在这里的大多数居民突然溃散,应与秦将李信于公元前222年伐燕入辽东有关,东大杖子原住居民被灭。 [二R] 也有学者认为,他们很可能是与当时燕国相邻的貊人,生活在东胡族的东面。 “貊”与燕国很亲近,自称貊国。中原人将他们统称为“燕貊邦”,貊人早期文化落后,常常被中原人蔑视。后来,貊国被燕国所灭。 辽宁省博物馆

0 阅读:21

猜你喜欢

坚持走路

坚持走路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