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一位在中国长期定居的美国教授直言,“中国远远领先,每次出国都会

笔杆子说 2025-02-23 22:03:39

2024年12月,一位在中国长期定居的美国教授直言,“中国远远领先,每次出国都会感觉回到20年前。”话音刚落,西方媒体和学术圈炸开了锅…… (来源:北京日报 2024-12-02定居中国的美国教授潘维廉:中国远远领先,每次出国都感觉回到20年前) 世界变化太快,一不留神就落伍了。 现在这个年代,这句话真是太贴切了。 潘维廉教授每次出国,都有种感觉,仿佛回到了二十年前。 这话一点也不夸张,他就是这么过了几十年的跨国生活。 究竟是什么让他发出这样的感慨? 这事儿背后,究竟反映了哪些值得我们好好琢磨的社会变化呢? 潘维廉,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曾是翱翔天际的美国空军,退役后,又转身成为精明的金融公司老板。 在旁人看来,他的人生已然足够精彩,但他心中始终萦绕着一个挥之不去的“中国梦”。 或许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他结识了一位华裔女子,两人对中国文化的共同热爱,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这让他更坚定了要去中国看看的念头。 潘维廉在瓦尔登大学读金融管理博士,顺便还在学习中文。 博士毕业后,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卖掉公司,举家迁往中国厦门。 这个选择,让他的父亲勃然大怒。 老人家早年曾在东南亚服役,对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负面印象,父子俩为此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然而,潘维廉心意已决,他相信“眼见为实”,要亲自去体验真实的中国。 1988年,潘维廉一家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初来乍到,一切都是陌生的。 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甚至连教学资料都十分匮乏。 在厦门大学,他成为了第一位MBA外籍教师,面对简陋的条件,他并没有退缩,而是选择迎难而上。 八十年代的中国,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生活充满了挑战。 潘维廉也曾遇到过不少窘境,但周围邻居和同事的热情帮助,让他一次次化解了难题。 他开始努力学习中文,仅仅四个月后,就能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 在中国的生活,让潘维廉对这个国家有了全新的认识。 他积极申请中国绿卡,尽管过程一波三折,屡次被拒,但他从未放弃。 1992年,他终于如愿以偿,获得了中国的永久居留权,正式成为了“中国居民”。 潘维廉一家决定来趟中国深度游,好好体验一番。 他们穿梭于热闹的城市,探访了偏远的小村,体验着中国各地的特色文化。 他看到大山里的农民为了孩子走出大山而省吃俭用,也领略了中国壮丽的山川地貌,这一切都让他更加热爱这片土地。 旅行途中,他亲眼目睹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突飞猛进,科技创新的层出不穷,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潘维廉常说,出去一趟回来,总感觉中国技术发展太快,仿佛回到了上世纪90年代。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是他自己亲身感受后真心实意地说出来的。 在中国,他习惯了用手机完成各种支付,享受着便捷的公共交通,也见证了5G、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快速发展。 而每次回到美国,老旧的基础设施、落后的支付方式,都让他感到格格不入。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他仿佛回到了二十年前的中国。 潘维廉的观点,与西方一些媒体的报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些西方媒体似乎对中国的科技进步和民生改善视而不见,反而热衷于放大一些细枝末节的社会问题。 这种报道只选部分来说,让人不禁猜它在干嘛。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西方学者对中国发展做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麻省理工的雅格布·布翁焦尔诺教授曾公开承认,中国在核技术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华龙一号”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明。 哥伦比亚大学的杰弗里·萨克斯教授提到,我国在5G、电动车、新能源等行业都走在了世界前列,这些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 潘维廉既是观察中国的人,也是向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人。 他写了好几本书,专门讲中国,让全球都能看到中国的本来面目。 他深入中国各地,记录下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并将这些见闻分享给身边的外国朋友,希望能打破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我国在发展路上遇到了不少困难,挑战也是多多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人民正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奇迹。 潘维廉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立体、充满活力的中国。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得用更宽广的胸怀去拥抱这个世界,学会欣赏和理解各种文化。 就像常说的那样:“船在岸边停靠,千船竞发;病树旁边,万树皆春。” 我国前景一片光明,未来在世界舞台上也定能大放异彩。

0 阅读:1139

评论列表

五湖四海的缘分

五湖四海的缘分

2
2025-02-23 23:08

希望他能为世界宣传一个繁荣昌盛的中国!

猜你喜欢

笔杆子说

笔杆子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