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江西一女子遭遇车祸,昏迷半个月才醒来,谁料,她竟告诉母亲,将自己从车子里抱出来的,是一位陌生男子,不是消防员! (参考资料: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熊文清事迹,CCTV) 2006年7月,江西南昌。 一次车祸,彻底改变了龚海燕的生活轨迹。 她是谁?她在哪?发生了什么? 回忆就像散落的纸片,怎么也拼不成一幅完整的画。 只有挥之不去的恐惧和一个在梦中不断重复的声音:“姑娘你不能睡,要坚持住啊!” 这声音,成了她昏迷世界里唯一的慰藉,也成了她清醒后唯一的执念。 时间拨回到7月9日下午。 在南昌县塘南镇渡口村那块,一辆载着三十多个游客的大巴正开着。 小导游龚海燕正忙着给旅客们递矿泉水。 一辆农用车突然从弯道冲出来,大巴司机急忙打方向盘避让,结果车失控冲进了路边的水沟,翻了个身。 龚海燕从座位上摔了下来,头重重地撞了一下,一下就晕过去了。 半个月后,龚海燕在医院的床上悠悠转醒。 看着床边焦急的母亲,她却感到陌生和茫然。 “你是谁?”这句话让龚母心如刀绞。 医生诊断龚海燕患上了暂时性失忆,车祸的记忆被封存在脑海深处。 然而,梦境却异常清晰,那个神秘的声音和模糊的身影,一遍遍地在她脑海中回放。 医生解释,这可能是脑部应激反应,也可能与真实经历有关。 龚海燕深信,她在梦中遇到的那个人,就是那个救了她命的人。 她迫切地想要找到他,当面道谢。 母亲告诉她,是消防员救了她。 龚海燕要求见消防员,或者至少看看他们的照片。 消防队起初拒绝,认为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不必特意感谢。 但最终,在龚母的再三请求下,消防队派了几名代表带着合照来到医院。 龚海燕满怀希望地翻看着照片,却失望地发现,没有一个人与梦中的身影吻合。 如果不是消防员,那会是谁呢? 龚海燕回想起事故发生地附近有个小村庄,难道是那里的村民救了她? 龚母再次踏上寻找之路,在村里挨家挨户地打听,但村民们都表示因为害怕没有靠近事故现场。 龚海燕的心沉了下去,希望的火苗逐渐熄灭。 看着女儿日渐消沉,龚母提议向媒体求助。 龚海燕同意了。 当地记者小毅接到了龚海燕的求助电话,他详细记录了龚海燕的描述,并开始展开调查。 他走访了消防队,也去了事发路段附近的村庄,但都没有找到有用的线索。 消防队长记得,现场有个满脸是血但看起来挺精神的,当时大家以为他是从火灾里逃出来的乘客。 这个细节让小毅觉得,这个人很可能就是龚海燕要找的救命恩人。 小毅将龚海燕的故事写成了新闻报道,希望借助社会的力量找到这位无名英雄。 过了这么些天,还是没找到有用的信息。 就在大家差不多要放弃的时候,报社来了个李女士的电话。 李女士说自己是那场车祸的当事人,而且能帮您联系到小毅想找的人。 原来,李女士在车祸中受伤被困,是那个男人救了她,并且把手机借给她打电话求救。 手机现在还在李女士手里。 线索终于出现了! 小毅赶紧给李女士打了电话,手机号一查,找到了熊文清。 熊文清是梨温高速玉山管理处的员工,那天他休假在家陪妈妈。 2006年10月6日,国庆假期期间,熊文清来到了龚海燕的病房。 “看来你恢复得还不错啊。” 这声音太熟悉了,龚海燕忍不住眼眶发热。 她终于见到了梦中那个不断鼓励她坚持下去的人。 熊文清笑着点了点头,承认了自己就是那个救她的人。 熊文清回忆了事发当天的情景。 他路过事故现场时,看到侧翻的大巴车和弥漫的汽油味,他知道情况危急,立刻冲上去徒手砸破车窗,将被困的乘客一个个救出来。 他连续救出了二十多名乘客,已经精疲力尽,但看到被卡在车头的司机和满身是血的龚海燕,他毅然决然地继续施救。 为了鼓励奄奄一息的龚海燕,他一边努力掰开卡住她的障碍物,一边不断地和她说话。 直到消防车赶到,他才悄悄离开,满身血污的他甚至被消防员误认为是受伤的乘客。 熊文清以前是举重运动员,在江西省运动会上拿了两次举重冠军。 正是这段经历练就了他的力量和毅力,让他在关键时刻能够救出那么多人。 他面对夸奖,只是轻描淡写地回应:“那不过是份分内之事。” 熊文清的义举感动了无数人。 他荣膺全国交通系统的青年标兵,还拿到了五四青年奖和五一劳动奖等光荣称号。 而龚海燕,也通过寻找救命恩人的过程,逐渐恢复了记忆,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 这个故事让人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同时也让人开始思考我们应有的社会责任。 实质性关头,熊文清的做法,就是英雄本色的最好证明。 而龚海燕的执着,则展现了感恩的力量。 他们的故事,提醒着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爱与希望永远存在。 在社会责任和个人安危之间,我们或许会犹豫,会害怕,但熊文清的义举,无疑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我们应该学习他见义勇为的精神,让这个世界充满更多温暖和正能量。
“中国没有零元购!”,2024年5月,一对白人夫妇在中国就餐后逃单,被抓后还恶意
【1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