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勣墓遭遇的“发冢斫棺”之祸:
“李勣之葬,虽然享受了相当高的荣典,然而在他葬后的第15年,因其孙敬业起兵扬州,反对武则天临朝称制,而横遭“发冢斫棺”之祸。《通鉴》记载:光宅元年(684年)十月六日,武则天以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率兵三十万“以讨敬业”。十九日,下诏追削敬业祖考官爵,发冢斫棺,复姓徐氏。两唐书所记与此相同。”
李勣墓发掘结果:
发掘结果不只印证了史书关于李勋墓毁而复修的记载,而且补充了中宗即位后诏“葺完莹冢”时曾进行了再葬这一事实:
一,墓室内无遗骨,衣物虽成灰,却仍放在棺床上;“三梁进德冠”是扣放在棺床上的,从残蚀的情况看,未曾接触过尸体。
二,墓志盖大,志石小,不相匹配,且志石石石质较差,远不如夫人墓志盖的石质(夫人志盖当是首葬放人的)。显然,李勋原志石可能毁于“发冢斫棺”时,现存志石当是二次衣冠葬时补配的。
“发冢斫棺”时,李勣碑或因御撰御书未遭破坏,得以完整地保存至”
李勣墓出土的这几件重要文物,都可能是再葬时放进去的。
那把剑很有意思:剑柄及鞘外均裹鎏金铜叶,铜叶上錾刻怪兽、瑞草纹饰,相当精致,然剑体却全是木质,显然,这是一把专制的随葬品。
以上来自《唐昭陵李勣(徐懋功)墓清理简报》
照片2020年在昭陵博物馆拍的,质量略差。图1-3文物都来闵行博物馆“贞观鉴”展了,不过都是复制品。
关于李勣的后代,《旧唐书》中还记载了一个颇为凄凉的故事:
僧人延素等七唐人,被吐蕃军队掠去后,受到吐蕃将领徐舍人的召见。这帮人胆战心惊,没想到徐舍人说:“别怕, 我也是唐人后代”。
徐舍人是李勣的五代孙,徐敬业因反对武则天起兵被杀之后,有后代流落到了吐蕃,到徐舍人的时候已经是第三代了。
此时的徐舍人,“一吐蕃少年,身长六尺余,赤髭大目”,已经吐蕃化了。
徐舍人还提到被他们杀掉的“勋臣子孙”麟州刺史郭峰,是郭子仪的孙子
非常戏剧化的场景,建议拍电影。
以下是原文:
十七年七月,吐蕃寇盐州,又陷麟州,杀刺史郭锋,毁城隍,大掠居人,驱党项部落而去。次盐州西九十里横槽烽顿军,呼延州僧延素辈七人,称徐舍人召。其火队吐蕃没勒遽引延素等疾趋至帐前,皆马革梏手,毛绳缧颈。
见一吐蕃年少,身长六尺余,赤髭大目,乃徐舍人也。命解缚,坐帐中,曰:“师勿惧。余本汉人,司空英国公五代孙也。属武后斫丧王室,高祖建义中泯,子孙流播绝域,今三代矣。虽代居职位,世掌兵要,思本之心无涯,顾血族无由自拔耳!此蕃、汉交境也,复九十里至安乐州,师无由归东矣。”
延素曰:“僧身孤亲老,恳祈全活。”悲不自胜。又曰:“余奉命率师备边,因求资食,遂涉汉疆,展转东进至麟州。城既无备,援兵又绝,是以拔之。知郭使君是勋臣子孙,必将活之,不幸为乱兵所害。”适有飞鸟使至,飞鸟,犹中国驿骑也,云:“术者上变,召军亟还。”遂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