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儿子,驾机血洒长空。张伯苓收到噩耗,又哭又笑,拍手大叫:“死得好!死得好!吾出身水师,可惜今老矣,常以不能杀敌报国为恨。而今吾儿为国捐躯,可无遗憾了!” 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下,东北大好河山一片哀鸿,中华大地生灵涂炭,民族到了最危亡的时候。一个个多灾多难的普通人,他们没有靠山,没有太多身家财产,也没有强大的武装力量来保卫自己,一夜之间就沦为寇仇国的亡国奴。 可是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中华儿女,面对强敌,面对亡国灭种的危险,义无反顾地走上街头,振臂高呼,用呐喊唤起沉睡在黑暗中的同胞。他们聚集在日寇的使馆前誓死抗议;他们把自己卖给军队募捐做军费;他们把家里的锅碗瓢盆都拿去换取救亡基金;他们挺身而出参加抗日军队;他们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了这片苦难深重的土地。 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也正是群英荟萃之时。那些在校园里静心求学的学子,他们本来也只是些愣头青,少不更事,但在国土沦丧、同胞陷入水深火热中的刺激下,顿时个个都成了抗日救国的战士。张伯苓就是其中之一。 张伯苓是中国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他创办的南开大学是抗战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阵地。尽管岁月在他的身上刻下沧桑的印记,可是他那颗赤子之心从未泯灭。在中日战争爆发前,张伯苓就冷眼看穿了局势,他向学生们发出警示:"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他以亲身经历告诫学子,要居安思危,切莫麻木不仁。 张伯苓的爱国三问如惊雷般在校园里炸响,也在学子的心中投下震撼弹。一次又一次地自省,一遍又一遍地拷问,那颗热血青春的心再也压抑不住,他们纷纷投笔从戎,奔赴沙场。 那些原本应该在象牙塔里探寻真理的年轻人,义无反顾走上血与火的战场;那些本来可以凭借显赫的家世过着锦衣玉食生活的富二代,毅然决然踏上保家卫国的征程。还记得张伯苓的幼子张锡祜吗?他原本就读于英国皇家海军学校,回国后又考入中央航空学校,正是抱着保国卫民的信念,他才加入了中国空军的行列。 还有那群平均年龄只有23岁的中国空军第一代飞行员,他们有的是留洋学子,有的是仕途显赫的官宦子弟,有的出身平民百姓。可就是这一群年轻人,同仇敌忾,慷慨赴死,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青春之歌。 这些年轻人是多么可爱啊,稚嫩的脸上写满坚毅,单薄的身躯里埋藏着无穷的勇气和力量。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寇战机,他们身骑木头做的战机,靠着一腔热血,靠着必胜的信念,跟敌人浴血搏杀、殊死一搏。 人活一世,当留取丹心照汗青。平日读书明理,当有济世安民之志;国难当头之际,必当慷慨赴死,以身许国。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担当,这就是南开学子的风骨。 在抗日战争这场民族生死存亡的斗争中,多少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张伯苓这个南开大学的创始人,把自己的儿子都捧上了祭坛。 1937年,正值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张伯苓的爱子张锡祜刚从中央航空学校毕业。年纪轻轻的他一毕业就奔赴前线投身空军,成为一名光荣的飞行员。 淞沪会战如火如荼地打响了,上海的天空硝烟四起。张锡祜接到命令驾驶战机奋勇杀敌,可是就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他英勇牺牲,年仅26岁。这个昔日还是南开学子的青年才俊,就这样把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献给了国家。 当噩耗传来,张伯苓悲痛欲绝。儿子是他的心头肉,掌上明珠,可是国家危亡当头,他明白儿子虽然牺牲了,但这是光荣的牺牲,是民族复兴必须付出的代价。 泪眼朦胧中,张伯苓慷慨悲壮地说道:"儿子牺牲得好啊!我们张家出身海军世家,我这一生没能亲自上战场杀敌报国,是这一生的憾事。今天我儿子能为国捐躯,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 一个满头白发的老父亲,面对爱子的牺牲,没有颓然倒下,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咬紧牙关,发出了如雷贯耳的呐喊。他强忍悲痛大声呼喊,用颤抖的双手把儿子的牺牲升华为民族的光荣。 张伯苓的爱国赤诚,张锡祜的舍生忘死,让国人动容,让后人敬佩。他们的行为生动诠释了什么叫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操,什么是为国为民的崇高献身精神。
1937年,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儿子,驾机血洒长空。张伯苓收到噩耗,又哭又笑,拍
熹然说历史
2025-02-19 23:11:47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