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第一名臣张之洞,63岁生了一个儿子乐开花,30多年后却成著名汉奸,建国后被枪

熹然说历史 2025-02-15 23:11:12

晚清第一名臣张之洞,63岁生了一个儿子乐开花,30多年后却成著名汉奸,建国后被枪决,老爹入阁拜相,却因儿子当汉奸,死后遭挖坟暴尸。 二十一岁那年,张之洞考中进士,同年就被朝廷授予翰林院编修的职位。这在当时那可是个大官,俸禄丰厚不说,每天还没啥事,就在翰林院喝喝茶聊聊天,日子过得美滋滋的。年轻有为的张之洞并没有躺在功名簿上吃老本,他胸怀大志,渴望建功立业。 很快机会就来了,他被调任江苏学政,负责主持全省的科举考试。那时的科举考试可不是闹着玩的,它关系到千千万万寒门子弟的前途命运。尽管面对的是万般刁钻古怪的考题,张之洞还是凭借过人的才智,出色地完成了考务工作,得到了上司的赏识。 由此,张之洞步入仕途,先后出任湖北学政、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等重要职位,官至一品。在任期间,他不畏权贵,刚正不阿,大力整饬吏治,深得民心。同时,他还十分关心民生疾苦,多次减免赋税,兴修水利,广设义仓,赈济灾民。在内政方面,张之洞可以说是尽心竭力,呕心沥血。 但是,张之洞更大的贡献在于推动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理念。他创办了湖北枪炮厂、江南制造局等一系列军工企业,为清政府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此外,他还主持创办了湖北大学堂、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府,积极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变法维新的中流砥柱。 然而,天妒英才,张之洞虽然功勋卓著,却英年早逝,享年仅67岁。更令人唏嘘的是,他在63岁高龄时得了一子,满心欢喜地给他取名"仁蠡",寓意仁义豪爽、斩断私欲,可最终却没料到,这个儿子竟沦为了一介臭名昭著的汉奸。张之洞一生鞠躬尽瘁为国为民,却没想到膝下儿子会给自己抹黑。对一代名臣而言,这不啻为一个莫大的讽刺。 张之洞的小儿子张仁蠡可谓是个不幸的人。他从小就失去了父亲,没能沐浴在父亲的教诲和爱护之下健康成长。张仁蠡生性任性刚愎,又无人管束,渐渐地就成了一个自私自利、蛮横跋扈的纨绔子弟。 张仁蠡年轻时曾远赴日本留学,在那里接受了所谓的"现代教育"。谁料,他非但没学到什么真本事,反倒沾染了一身恶习。回国后,张仁蠡不务正业,终日厮混在权贵圈子里,靠着老爹遗留下来的那点名声,到处招摇撞骗。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日本人成立了伪满洲国。张仁蠡眼见日本人势头正旺,便不顾民族大义,早早地投靠到了日本人那一边。他先在伪满洲国担任了个小官,做些打杂跑腿的勾当。可张仁蠡贪得无厌,哪里肯满足于此。 他见缝插针,笼络党羽,很快就爬到了伪武汉市长的位置上。手握实权的张仁蠡开始为虎作伥,变本加厉地祸害百姓。他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横征暴敛,把老百姓的血汗钱都装进了自己的腰包。面对日军的烧杀掳掠,他却视而不见,甚至有时还要帮着鬼子出谋划策,制订对付同胞的毒计。 在伪武汉当差没几年,张仁蠡就又高升了,被调任伪天津市长。在天津,他为害更甚,继续干着勾结日寇、残害百姓的勾当。张仁蠡还私通日本特务头子,把从老百姓那里搜刮来的钱财和情报双手奉上,成了一个十足的卖国贼。 张仁蠡是个典型的墙头草,哪边势头强,他就歪向哪边。他从不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心上,一心只想着捞钱捞官,过他自己的奢靡荒淫的生活。慢慢地,张仁蠡成了民众口中痛恨的对象,人人得而诛之。"张汉奸"的名号也就叫开了,臭名远扬。 1945年,抗战终于胜利了。日本鬼子缴械投降,被赶出了中国。可躲在鬼子身后作恶多端的汉奸们也终于走到了末路。张仁蠡也难逃法网,被抓了起来,押上了审判席。 铁证如山,张仁蠡百口莫辩。1951年,军事法庭以汉奸罪判处张仁蠡死刑,枪决示众。张仁蠡就这样死无葬身之地,堪称是自食其果,遭到了报应。只是苦了他的老子张之洞,一辈子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到头来却落得个身后骂名。 其实,张之洞何尝不是个悲剧人物。他一生都在为国为民奔波,呕心沥血,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在儿子教育上,他却是个不称职的父亲。他终日忙于公务,很少顾及家庭,疏于管教。再加上老来得子,更是将张仁蠡宠上了天,才酿成大错。 俗话说得好,子不教,父之过。张之洞的失误就在于溺爱,纵容了儿子张仁蠡,让他养成了骄横跋扈的性格,没有了是非观念。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再伟大的人物,如果家教不严,后代也难成大器。 张之洞虽然功盖天下,一世英名,但因儿子做了汉奸,也难脱干系。他死后还遭到了百姓的鞭尸挖坟,实在是不幸。一代名臣就这样被儿子拖累,身后名誉尽毁,令人扼腕叹息。

0 阅读:0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