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微信朋友圈的最初构想,是因为张小龙很喜欢在腾讯微博上面记录自己的小念头。其实

姬锋 2025-02-19 07:26:12

据说微信朋友圈的最初构想,是因为张小龙很喜欢在腾讯微博上面记录自己的小念头。其实我也是,喜欢在朋友圈把最近精炼出来的想法记录下来。

回想起10年前,我有了第一次的思想“大跃进”。因为接触到比以往更海量的东西,但自己又没有办法很好地整理收纳,所以就想办法创造了一个“思维系统”。

大概就像这张图所示的,零散的数据组成信息,碎片的数据连接成了知识,然后从更高纬度洞察两点之间的联系,跑通想明白问题,然后形成自己的处事哲学-方法论。

得益于这个思维系统,我不断地观察、思考、归纳、提炼、升华,在一个像是图书馆式的大房间里面储存这些整理好的内容。要用到时,再把储存的一本本书从书架里面拿出来,飘浮在半空中打开,把有用的东西提取出来,连接成一个网络,最后就能够解决问题。

也因为整理的内容涉及到很多个学科,所以我也把它叫做为“跨学科思想模型”,这么多年来一直帮了我不少。

这个思维系统最有趣的一点,它可以是多维的。如果把一个学科的内容可以放在一个平面上面,那么每交叉一个学科就可以多出另外一个面。所以我看一个事情,很奇怪的就会浮出一个庞大的画面,我把所有东西都扔进去,然后在这个画面里面找到有联系的节点,从而把问题想清楚。

然而10年后的今天,它终于不够用了。现在我每天接收的信息,远远要比当初多得多。可以说眼睛就有点像扫描一样,一堆堆的字在不停地扫过,如果还像以前那样精雕细琢,那么一整天都不用干事了。

于是,我从大模型技术的发展里面吸取到了灵感。 Scaling law是必须的,越多的数据、算力,会带来更加好的思考结果;工程优化,提高自己学习的效率;升级技术范式,从根本上面改变自己的三观,随时接受新的观点,革新自我。

凭着这套新的系统,这几个月来打破了一个又一个瓶颈,仿佛又重新回到了10年前,每过几天就觉得以前的自己蠢得像个傻逼的年代。

所以现在我可以不断的接受海量的信息,然后输出海量的洞察……

把自己锻炼成一个ai大模型,真好用。

广州黄小狼

0 阅读:4
姬锋

姬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