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的一天,孙健搬出了中南海,因为他已经主动辞去了一切职务。出人意料的是,

熹然说历史 2025-02-18 23:11:40

1980年的一天,孙健搬出了中南海,因为他已经主动辞去了一切职务。出人意料的是,他的行李十分简单,只有一卷铺盖,这是由于他当时进京任职时没有携带家人,也没有什么贵重物品。 1947年,年仅14岁的孙健就进入天津郊区的一家机械厂学徒。那时的他身板瘦小,但心里装着不小的梦想。白天,他跟着老师傅学技术,从砂轮、锉刀等最基础的工具使用开始;晚上,他挑灯夜读,啃着厚厚的机械制图教材。就这样,孙健在车间里一干就是8年,成长为了一名出色的铸造工。 后来,机缘巧合之下,孙健得到了去苏联学习深造的机会。这对一个普通工人来说,是多么难得的经历啊!在苏联的日子里,孙健如饥似渴地汲取新知识,同时也深切感受到了差距。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先进技术带回祖国,为新中国的机械制造事业贡献力量。 回国后,已经成长为技术骨干的孙健并没有居功自傲,而是继续扎根车间一线。技术革新、管理创新,他想方设法为企业增产增效、为工人改善待遇。得知他的事迹后,周恩来总理专门给他回信,勉励他"既当领导,也当学生",永葆谦逊进取之心。 就是凭着这股子韧劲和真诚,孙健赢得了工友们的信赖,从车间主任做到了厂党委书记,又在1965年晋升为天津市委书记。但不管岗位如何变迁,孙健的初心始终未曾改变。他吃住在厂,和工人同甘共苦;他反对特权,坚持亲力亲为,像个"火车头"一样带领大伙拼搏奋进。 1975年,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出现在孙健的人生中。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赏识,他从天津市委书记的岗位上破格提拔为国务院副总理,成为当时中央政治舞台上最年轻的领导人之一。许多人纷纷猜测他是怎么做到的,但孙健对此却并不在意。他明白,这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责任。 在中南海工作的日子里,孙健依然保持着他一贯的作风。他住在一间普通的房子里,家里连个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即便是出访外国,他也总是带着几件洗得发白的旧衣服,跟商店里那些价格不菲的名牌西装根本不沾边。有些外国政要甚至笑称,中国是不是所有的副总理都这么"寒酸"。 但孙健可不是个"寒酸"的领导。在分管经济工作的日子里,他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全国各地。钢铁厂、煤矿、农田,他深入生产一线,倾听群众呼声。有时候,部下们实在跟不上他的脚步,就悄悄给厂矿打电话,让他们千万别让孙副总理看到后门的大烟囱。 平日里,孙健的办公室门几乎是不关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三教九流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他的身影。一位工人代表曾到中南海反映问题,因为激动,把烟头掉在了地毯上,把孙健的秘书吓坏了。但孙健却笑着安慰工人,说地毯烫坏了没关系,他完全理解大家的心情。 尽管工作十分繁忙,孙健却始终把家人放在第一位。他的太太是一名普通工人,两人相濡以沫几十年。刚到北京工作时,组织上要给孙健配辆小轿车,他执意不要,说自己是个工人出身,坐自行车、公共汽车出行就挺好。而当大家问起他的儿女时,孙健总是笑着说,他们可不能来北京,得在天津扎根,那里才是咱们工人阶级的地盘。 1980年,对于孙健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一向稳健的他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主动请缨,辞去国务院副总理等一切职务。消息传出,举国震惊。人们困惑不已:孙健同志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辞职呢?莫非是因为犯了什么错误? 事实上,孙健的请辞有着更复杂的背景。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内政治环境风云突变。一些曾经备受批判的老同志陆续复出,不少积弊和陈规陋习受到质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身为改革开放先行者的孙健,反而成了某些人眼中的"异类"。流言蜚语甚嚣尘上,荒诞的说法满天飞。 面对纷至沓来的是非曲直,孙健却显得异常平静。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辞去所有职务,重返天津老家。在他看来,与其被动地接受审查,不如主动"引咎辞职",给党和国家留下回旋的余地。这一决定,体现了孙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早晨,孙健告别了工作了5年之久的中南海。令人惊讶的是,这位曾经位高权重的副总理,竟然只带了一个简单的行李卷。没有太太,没有儿女,更没有值钱的物什。当年他进京时,也是这般简单朴素,此番归去,依然两袖清风。 回到天津的第二天,孙健就悄悄来到了原单位。30多年前,正是在这个厂子里,他从一名普通学徒成长为技术骨干。厂领导和工友们见到孙健后,又是惊讶又是感慨。大家记忆中,这个副总理同志进京前也是这个样子,不摆架子,不讲排场,一身工人本色。

0 阅读:1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