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的检出越来越多,很多人听医生介绍说斑块的关键是软斑、硬斑,看超声下的回声高低,低回声的软斑更危险。这么说是不对的,今天可以把软硬斑分辨视为冗余信息,无需知晓。
颈动脉斑块的确可以视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报警信号,只是报警能力没那么强。我们确实很容易想象出颈动脉斑块破裂堵住血管导致中风的画面,但实际上的中风起源复杂,起源于颈动脉的那些血栓性脑卒中也不全是从有形的斑块来的,没外显斑块的那些动脉粥样硬化也可能突发变化。总之,观察到颈动脉斑块与中风发生关联性并不是太直接,只是整体血管健康程度的一个指标。有些学会会把颈动脉斑块检出作为次要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因素,比如中国的血脂管理指南,有些学会甚至认为指向性不够好,而不会纳入评价。
通过进一步检查把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分层,找出更危险那些,确实是一个思路。超声检查通过回声差别去识别软斑、硬斑确实很简单,但效果并不够好。还有一些通过磁共振观察斑块做危险评价的尝试。但综合考虑后,都不足以准确评价。至今没有主流学会会推荐对颈动脉斑块做这种分类危险评价,不管用什么方式。所以,算啦,别被没有实际帮助的信息影响多一分忧虑了。
发现颈动脉斑块,或者说常见的那些没有引起颈动脉狭窄的颈动脉斑块,心态上应该先接受,毕竟检出率太高了,上了年纪之后几乎都会有。有斑块是不好,但也只是提醒自己应该去关注正规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识别和相应的预防,通俗点儿说就是控制血脂血糖血压,戒烟减肥运动这些大路货。基本上不会因为有无颈动脉斑块做什么特别的健康举措。
少数导致了颈动脉狭窄的斑块,那狭窄程度就是严重与否的评价指标。严重的狭窄也会增加低灌注缺血性脑卒中可能性。如果超声检查提示颈动脉斑块有 50% 以上狭窄,得去看医生做后续仔细的检查评估,看看准确的狭窄程度,再据此作为治疗选择的依据。一般 70% 以上就要积极治疗了。另外要提醒一点,不管是哪种检查,对狭窄的评价都是估算,不一定很完美。直接估算狭窄程度上限高,下限低,碰到技艺不佳的医生,结果会差好多好多。还有一种间接的狭窄评价方式,就是测量颈动脉血流速度。这种方法上限不高下限也不低。如果你周边医疗实力不够强,用颈动脉斑块血流速度指标可能更有保证。超过 200cm/s 的流速基本等同于 70% 以上狭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