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3年,蓝玉被朱元璋处死,还连累15000余人。行刑前,蓝玉指责朱元璋:“跟我亲近的人你都全杀了,为什么唯独放过他?”朱元璋不屑地笑着说:“你怎么能与他相比。” 洪武二十六年,也就是1393年的深秋,一场震惊朝野的大案在南京城轰然爆发。朱元璋以谋反罪名下令处死开国功臣蓝玉,这场牵连甚广的大案,最终导致一万五千余人被处死或流放。然而,在这场血雨腥风中,却有一个令人意外的转折。 据史料记载,在蓝玉被押赴刑场之前,他曾向朱元璋提出最后的质问。蓝玉指出,与自己交好的人几乎都被处死,唯独放过了一人。面对这样的质疑,朱元璋只是冷笑一声,回应说此人与蓝玉不可相提并论。这个特殊的"漏网之鱼",便是蓝玉的好友俞通渊。 蓝玉案的处理可以说是异常严厉的。作为开国功臣,蓝玉在平定元朝残余势力、收复云南等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但在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认定他谋反,不仅将其处死,还株连九族。凡是与蓝玉有来往的官员、将领,以及他们的家眷,都难逃厄运。 这场大案的处理方式,充分体现了朱元璋对待功臣的态度。在他看来,功高盖主就是最大的威胁。然而,正是在这样一场大规模的清算中,朱元璋却破例放过了俞通渊,这个举动不能不说是令人费解的。 更令人惊讶的是,朱元璋不仅饶了俞通渊的性命,还给了他一笔钱财,让他得以安然返回故乡。这种处理方式,与其他涉案人员的下场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无疑是极其罕见的优待。 朱元璋为何会对俞通渊网开一面?这背后究竟有什么隐情?答案就藏在朱元璋对蓝玉的那句讥讽中。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人情考量,更与俞通渊的家族,特别是他的兄长俞通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史书记载,蓝玉案的处理可谓雷厉风行。从案发到结案,前后不过数月时间。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无数家庭支离破碎,许多功臣将领命丧黄泉。而俞通渊能在这场浩劫中得到特殊待遇,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细节。 这一特例的出现,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朱元璋为人处世的另一面。在他雷霆手段的背后,仍然保留着对某些人的情义。当然,这份情义并非无端而来,而是建立在其兄长俞通海对明朝建立的特殊贡献之上。 第一部分写到这里,故事远未结束。要理解朱元璋为何会如此处置,还需要追溯到更早的时候,了解俞通海的传奇经历。这段往事,或许能够解开朱元璋那句讥讽背后的深意。 让我们回溯到朱元璋创建明朝的那段峥嵘岁月。俞通海作为一名水军统帅,他的故事要从一场惊心动魄的水战说起。 在元朝统治末期,俞通海率领着一支水军被元军围困在湖面之上。当时的元军虽然陆战能力强大,却不善水战。他们只能驻守在岸边,形成对峙之势。元军统帅认为俞通海是难得的人才,派人劝降,许以高官厚禄。 然而,面对诱惑,俞通海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突围。他带领着一千多艘战船,凭借娴熟的水战技巧,突破重围,率部投奔了朱元璋。这一选择,为日后明朝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军事支持。 投奔朱元璋后不久,俞通海就在太湖一带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当时元朝名将吕珍率军来犯,形势危急。虽然部下们劝说撤退,但俞通海深知,一旦退却,不仅会让敌军有机可乘,更可能危及朱元璋大军的后方安全。 在这场殊死搏斗中,俞通海虽然带领军队击退了敌人,却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的右眼在激战中被敌军刺伤。这个伤势本可以让他就此退居二线,但他仍然坚持带兵作战,为朱元璋立下了赫赫战功。 朱元璋对俞通海的勇气和忠诚十分感动,曾下令让他退居后方指挥。但俞通海始终坚持亲临前线。在此后的征战中,他屡建战功,为明朝的江山稳固作出了重大贡献。 俞通海与朱元璋之间的君臣情谊,在一次次的战役中不断加深。朱元璋对这位功臣格外信任,不仅多次亲自探望,更是在朝廷重要军事行动中倚重他的意见。 然而,命运弄人。在一次支援徐达的战役中,俞通海不慎被敌军冷箭所伤。当时他轻忽了伤势,未及时医治。等到返回金陵时,伤口已经恶化,发起高烧。朱元璋闻讯后十分自责,亲自前往探视。但终因伤势过重,这位功勋卓著的将领最终不治而亡。 正是因为俞通海的这些特殊贡献,当蓝玉案发生时,朱元璋才会特别照顾其弟俞通渊。这种恩遇不仅体现在保全性命上,更在于朱元璋给予他返乡的资助。朱元璋对俞通渊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要常常祭拜其兄长。 如此看来,朱元璋对蓝玉的那句讥讽就不难理解了。在他看来,蓝玉虽有功劳,但与俞通海的赤胆忠心相比还是有所不及。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朱元璋对功臣的态度:赏罚分明,恩怨分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那个功臣难保的年代,真正的忠诚和功勋,不仅能够保全自身,更能庇护家人。俞通海用生命换来的功勋,最终在他离世多年后,仍然在关键时刻救了他的胞弟一命。
1363年,35岁朱元璋攻进陈友谅后宫!直接就被陈友谅18岁的小妾深深吸引,美貌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