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上的喀喇昆仑走廊到今天的中巴经济走廊,着实令我们慨叹伟人们对国际局势和周边

第一人称讲地理 2025-02-17 22:13:50

从历史上的喀喇昆仑走廊到今天的中巴经济走廊,着实令我们慨叹伟人们对国际局势和周边环境的高瞻远瞩。 “喀拉昆仑”一词,乃是源自蒙古语的音译,其意为“黑河之山”。此山脉地处中塔阿巴印等国的边境,宽度达 240 千米,长度达 800 千米。若要明晰喀拉昆仑走廊的来龙去脉,就不得不提及我们的两个老邻邦——巴基斯坦和印度。 纵览历史长河,这片区域始终处于我国的管辖范畴之内。古代的喀拉昆仑走廊乃是商贸要冲,曾有我国中央王朝派遣军队驻扎并加以管辖。位于昆仑山北面的喀喇昆走廊,连通着南亚众多国家。据相关记载,早在西汉时期,西域都护府便已对其实施行政管辖,其西方即为当下的昆仑走廊。至东汉时期,大汉王朝曾在此屯兵驻守以宣示主权,为中原的中央王朝戍卫,历经多年战火纷飞、王朝更迭,此地却从未脱离我国的掌控。 而时间辗转到了元代,这里正式彻底的被中央纳入直属管理的范围,所以从历史沿袭的角度,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不可分割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从战略价值的角度看,喀拉昆仑的地位更是险要,从地图上看就足以遏制中印巴三国的军事行动。从这里还可以直达我国的塔里木盆地,而不必绕道长途,极为方便。如此险要的位置也让各国意识到了重要性,英国殖民者就趁着清政府昏庸无能,无力管理的时候,在1845年派兵侵入这片疆域,并且非法占有了这里。 二战之后,亚非拉地区殖民地民众纷纷力求独立,英国殖民当局因无力应对起义浪潮与舆论压力而被迫撤离。诚然,他们在离开之时亦埋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声名狼藉的印巴分治,印度和巴基斯坦由此得以独立。二战结束后,印巴双方正因这一极具破坏性的政策,针对划分不明的领土兵戎相见,爆发了三次印巴战争以及不计其数的克什米尔冲突。 而时光行至 1963 年,巴方鉴于担忧印度对喀拉昆仑走廊发起强势进攻,惧怕印军驻扎,另一方面鉴于我国与巴基斯坦多年的友好情谊,遂与我国政府签署协议,将这片地域归还于我们。巴基斯坦与我国订立领土条约后,这片处于南亚要冲、掌控南亚局势的重要领土,在历经与殖民者的阔别多年后,重回祖国的怀抱。诚然,狼子野心的印度政府并未放弃领土诉求,印方全然不顾历史真相,执意认为此地应归属于克什米尔,并多次于官方声明中宣称,中巴边界协议中依规定划归中国的喀拉昆仑走廊地区等皆属印度领土,此等行径着实令人捧腹。 多年以来,我国国力日益强盛,喀拉昆仑走廊不仅处于我国的实际掌控之中,而且还与巴铁展开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中印巴三角关系极为复杂,呈现出中巴友好、印巴对立的态势,与此同时,中印关系也始终处于曲折发展的进程,三方关系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相互影响。 印度在历经二战和英国殖民统治之后,竟不顾历史与和平,将对外侵略的魔掌和狼子野心径直伸向中国的西南地区,开始大肆对中国的西藏和新疆两地展开侵略扩张活动,为中印争端埋下了一颗又一颗“祸根”的种子。 中国与印度之间存在着久拖未决的边界问题,中印之间长约 2000 千米的边界从未进行过正式的划定,且这诸多的争议领土累计将近 13 万平方千米。而阿克赛钦的战略地位甚为险要,倘若被印度侵占,印度便能将这一带的争议地区尽皆收入囊中,如此一来,中国将会彻底丧失在中印争议边界谈判中的主动权和控制权。 而倘若我国的新藏公路于中间被拦腰截断,那么新藏两地便会首尾难顾,阿里地区亦将孤立无助。更为关键的是,阿克赛钦地区与中印边界问题的中段争端领土争议、西段争端领土争议以及中巴两国的外交关系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连带影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形势极为严峻。一旦失去阿克赛钦,中国将会全然丧失在中印边境对应斗争中的地理条件与环境依托,对我国的后续建设发展极为不利。中国与巴基斯坦的边界更是会变得有名无实,陷入进退维谷的两难之境:进不可,退不能,中巴两国的战略协同亦将遭受破坏。 中巴经济走廊坐落于帕米尔高原,北起新疆喀什,南至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全程 3000 千米,涵盖铁路、公路、输油管道和光缆覆盖这四位一体的贸易通道。中巴经济走廊南部与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接,北部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对接,乃是“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六大经济走廊之一。 回顾往昔,中巴经济走廊的发展与建设无一不彰显了喀拉昆仑地区的关键战略地位。这一走廊的建设,首先,有利于构建中巴两国的利益共同体。作为山水相依、休戚与共的好伙伴,两国借建设中巴经济走廊之机,开展经济贸易交流、文化艺术交流,构筑两国的中巴利益共同体,将中巴两国全天候战略合作关系推至新的历史高峰。其次,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的头部项目,建设中巴经济走廊不但能够维护中巴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更有益于维护南亚次大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一带一路”倡议发挥带头作用。最后,还能够借助巴基斯坦的力量,有力遏制印度和某些西方国家的觊觎之心,对我国保障南亚边陲的安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0 阅读:8
第一人称讲地理

第一人称讲地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