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一个给鬼子牵马的马倌,突然给了老鬼子两个大耳帖子,又从马粪兜里掏出一

自由的百灵鸟 2025-02-17 17:48:53

1943年,一个给鬼子牵马的马倌,突然给了老鬼子两个大耳帖子,又从马粪兜里掏出一把手枪,对着老鬼子“啪啪”就是两枪! 1943年5月的东北,春寒料峭。黑龙江佳木斯富锦县的五顶山上,一支视察队伍正在缓缓前行。队伍前方是几名骑着高头大马的日军将官,其中最显眼的是一位身着笔挺军装、肩披象征着陆军中将军衔肩章的日军长官楠木实隆。他的身后跟着十几名马倌,穿着灰扑扑的制服,低着头牵着备用的马匹。 这是一次再普通不过的例行视察。楠木实隆刚刚升任伪满军政部最高顾问不久,正是春风得意之时。此次视察五顶山,是为了检查当地驻军的军事设施。当队伍行至"小西河子"附近时,楠木实隆示意要下马步行。 就在这个平常的时刻,意外陡生。一名身材高大的马倌突然上前,看似要搀扶楠木实隆下马,却猛地扬起手来,对着这位日军中将的脸上左右开弓,狠狠地打了两记耳光。周围的随行人员还没反应过来,那马倌已经迅速从腰间的马粪兜里抽出一把手枪,对着楠木实隆连开两枪。 "砰!砰!"两声清脆的枪响划破了五顶山的宁静。这突如其来的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楠木实隆应声倒地,而那名马倌已经敏捷地翻身上马,扬尘而去。等到日军和伪军反应过来时,马倌的身影已经消失在山间的林木之中。 这位勇敢的马倌名叫常隆基,他用这突然的反抗,创造了一个令日军震惊的奇迹。要知道,被他击毙的楠木实隆可不是一般的日军军官。这个老鬼子在日本侵华的历史上可谓"劣迹斑斑"。作为一个精通中国事务的"中国通",楠木实隆早年就被派到中国执行特务任务,还在上海派遣军司令部担任过要职,手上沾满了中国人民的鲜血。 日军对这起刺杀事件实行了严密的消息封锁。他们无法接受一个区区马倌竟能刺杀如此重要的军事长官,这对日军的威信是极大的打击。为了掩盖真相,日军不惜散布各种假消息,企图淡化这一事件的影响。 然而,这场发生在五顶山上的刺杀,还是在当地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虽然日军竭力封锁消息,但关于一个中国马倌只身手刃日军中将的故事,还是在民间悄悄流传。这个看似简单的刺杀行动,不仅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的反抗意志,更暴露出了日军统治的脆弱性。 当时的五顶山地区,正处在日伪军的严密控制之下。能够在重重防备中完成这样的刺杀行动,不能不说是一个了不起的壮举。虽然常隆基最终在日军的追捕下不得不跳入松花江,但他的这一举动,却给了无数在日伪统治下的中国人民以莫大的鼓舞。 这就是那个看似普通的早晨,发生在五顶山上的惊天一幕。一个普通的马倌,用两个响亮的耳光和两颗子弹,为中国人民的抗日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这个惊天动地的刺杀事件背后,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坎坷人生。常隆基出生在辽宁西丰县铜台村苔碧屯,祖籍山东沂水,是随着祖辈闯关东来到东北的移民后裔。这个身高一米八的瘦高个青年,原本只是千千万万个在东北生活的普通百姓之一。   1940年,日伪当局在伪满洲国地区大规模征召"国兵"。这项政策规定,凡是达到服兵役年龄的青年,都必须接受体检,合格者将被强制编入伪靖安军服役。面对这种强征,常隆基起初采取了躲避的方式。可是伪甲长为了完成任务,几乎每天都带人到他家里骚扰威胁。为了不连累家人,常隆基最终不得不接受征召,被分配到伪靖安军二团迫击炮连二排四班。   在伪军营地里的日子,对常隆基来说简直是一场噩梦。日军长官们视伪军如草芥,动辄拳脚相向。打板子、抡黑棍这样的体罚更是家常便饭。常隆基的身上经常带着伤,不是鼻青脸肿,就是浑身瘀青。这样的日子令他难以忍受,一度甚至想要结束生命,幸好被战友们及时发现救下。   看到常隆基的处境,伪连长念在他为人老实,便将他调到连部当了勤务兵。这个职位虽然免去了一些操练之苦,但好景不长。1943年4月,为了迎接楠木实隆的视察,日军挑选了十匹马和十名马倌,由日军军官大岩五熊负责训练。常隆基因为身材高大,外貌端正,被选中成为其中一名马倌。   在训练期间,大岩五熊对马倌们的要求极其苛刻。常隆基因为一些微小的失误,多次被大岩五熊用棍棒击打,头上满是伤痕。面对这样的虐待,常隆基开始谋划自己的反抗计划。他注意到伪连长的配枪经常放在固定位置,于是伺机将其偷出,小心地藏在了马粪兜里。   为了不引起怀疑,常隆基仔细观察了楠木实隆一行人的作息规律。他发现这些日军将领在视察时往往会在某些地点下马步行,这给了他可乘之机。同时,他也和其他马倌建立了一定的信任关系,这让他能够在队伍中行动时不会太引人注目。   最终的结局,虽然看似悲壮,却也彰显了一个普通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在完成刺杀后,常隆基知道自己已经无路可逃。面对日军的围追堵截,他选择跳入滚滚松花江中,用生命诠释了中华儿女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这起发生在五顶山上的刺杀事件,在当地老百姓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日军竭力掩盖真相,但关于一个普通马倌为民族大义刺杀日军中将的故事,依然在民间广为流传。

0 阅读:24
自由的百灵鸟

自由的百灵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