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闫先生悠闲地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突然,两个农民工打扮的人悄悄靠近,神秘兮兮地问他要不要宝贝。他们声称,在旁边的工地施工时,意外挖出了几件古董,看闫先生有缘,想低价出手。闫先生一眼望去,那玉雕、玉镯、玉杯上覆着一层泥土,似乎刚从地下挖出。一番讨价还价后,闫先生激动地用2250元买下了。然而,回家后的闫先生却越想越不对劲,一番查询后惊觉自己可能被骗。调解员介入后,民警的到来更是让闫先生意识到,这场交易背后,隐藏着陷阱!
(来源:小莉帮忙)
闫先生,在忙碌了一周后,终于有个闲暇的午后可以放松一下。他漫步到附近的公园,找了个长椅坐下,享受着微风拂面,心里盘算着周末该带家人去哪里玩玩。
就在这时,两个穿着破旧,满身泥土的人悄悄靠近了他。他们四处张望了一下,然后低声问闫先生:老兄,要不要看看宝贝?刚从工地里挖出来的,绝对是真货。
闫先生一开始还以为是开玩笑,但当他看到两人从破旧的布袋里掏出的几件玉器时,眼睛不禁亮了起来。
那玉雕栩栩如生,玉镯温润透亮,还有那个玉杯,虽然沾满了泥土,但依稀能看出它昔日的辉煌。
“这,这真的是古董吗?”闫先生有些怀疑地问。
“那还能有假?我们就是在旁边工地干活的,挖地基的时候挖出来的。这东西放在我们手里也是浪费,看你像个有缘人,才想卖给你。”其中一个人信誓旦旦地说。
闫先生心里一阵激动,他平时就对古董有些兴趣,但从来没想过自己能这么“幸运”地遇到真货。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他最终以2250元的价格买下了这几件“宝贝”。其中600元还是他临时找人借的,因为他实在不想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拿着这几件“宝贝”,闫先生美滋滋地回到了家。他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擦洗干净,放在书桌上欣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心里的疑惑却越来越重。这些玉器虽然看起来挺真,但为什么那两个农民工会这么轻易地就卖给他呢?难道其中有什么猫腻?
闫先生决定上网查查看,这一查不要紧,他惊出一身冷汗。
原来,网上有很多类似的案例,都是冒充农民工卖假古董的骗局。他仔细对比了自己买的玉器,发现它们和网上那些假古董惊人地相似。
闫先生顿时觉得自己被骗了,他懊悔不已,自己怎么就这么轻易地上当了呢?他想起之前看过的调解节目,决定找调解员帮忙。
调解员听了闫先生的遭遇后,非常同情他。她提醒闫先生,这种骗局已经存在多年了,很多人都上过当。她建议闫先生立即报警,让警方来调查这件事。
民警很快赶到了闫先生的家,他们仔细查看了闫先生买的玉器,然后告诉闫先生一个让他更加震惊的消息:这些玉器不仅是假的,而且私自买卖文物是违法的!
闫先生一听就懵了,他原本以为自己只是买了几件假货,没想到还触犯了法律。他连忙向民警询问自己该怎么办。
民警耐心地给闫先生普起了法,他们告诉他,根据相关法律,私自挖掘和买卖文物都是违法的行为。
如果文物是真的,那么应该上交给;如果文物是假的,那么买卖假文物也是违法的,因为这会欺骗消费者的权益。
那么,以法律的角度该如何看呢?
一、闫先生的行为是否构成违法?
闫先生在购买这些玉器时,并不知道它们是假的。他主观上并没有故意购买假文物的意图,而是被骗子所蒙蔽。因此,从主观上来看,闫先生并没有违法的故意。
然而,从客观上来看,闫先生确实购买了仿制品,且这些仿制品被冒充为真文物进行销售。
私自买卖文物是违法的行为,无论是真文物还是假文物。因为这不仅会破坏文物的保护和管理秩序,还会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闫先生作为受害者,他的行为更多是被骗子所利用。因此,在法律上,他并不会因为买假文物而被追究刑事责任或行政处罚。
但民警也提醒了他,以后在买文物时一定要谨慎,以免再次上当受骗。
二、骗子的行为是否构成违法?
骗子的行为显然构成了违法。他们冒充农民工,以假乱真,将仿制品冒充为真文物进行销售,这不仅欺骗了消费者的权益,还破坏了文物的保护和管理秩序。
根据相关法律,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骗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闫先生的财物,且数额较大,因此他们的行为已经构成了诈骗罪。
此外,如果骗子销售的仿制品被鉴定为具有一定艺术价值或历史意义的文物仿制品,那么他们的行为还可能构成其他相关罪名,如销售侵权复制品罪等。
三、骗子的法律责任是什么?
对于骗子的法律责任,首先要根据他们诈骗的数额和情节来确定。如果诈骗数额较大,构成诈骗罪,那么他们将面临刑事处罚,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等,并可能并处罚金。
骗子还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他们骗取的财物应当返还给受害者闫先生,如果无法返还或者财物已经毁损、灭失的,骗子应当按照财物的价值进行赔偿。(文中人名均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