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杨澜参观梁思成纪念馆,看到一张林徽因踩房梁的照片,心生疑虑,忍不住问梁从

熹然说历史 2025-02-16 22:11:18

有一次,杨澜参观梁思成纪念馆,看到一张林徽因踩房梁的照片,心生疑虑,忍不住问梁从诫:“你母亲穿着旗袍,是怎么爬上这么高的房梁?”梁从诫听完,脸色瞬间变得难看,只用7个字冷冷地回复杨澜。 杨澜,这位著名的央视主持人,在2002年的一天,来到了梁思成纪念馆参观。她一边仔细端详着展厅里的照片和文物,一边在心里默默感叹着这对传奇夫妇的不凡经历。就在这时,一张照片吸引了杨澜的目光。 只见照片上,一位身着旗袍的女子,优雅地立在高高的房梁之上。她双手扶着梁柱,目光专注,似乎正在进行某种测量或观察。这一幕,既优美又不同寻常,让杨澜不禁驻足良久。 这位旗袍女子,正是林徽因。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建筑师、诗人和作家,林徽因以其独特的才华和魅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张照片,则记录下了她与丈夫梁思成考察古建筑时的一个珍贵瞬间。 在那个年代,女性穿着旗袍出入各种场合已是平常之事。但一个女性穿着旗袍,还能像林徽因这样攀爬到房梁之上,进行建筑测绘工作,却实属罕见。杨澜的好奇心被彻底激发了。 她环顾四周,发现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也在纪念馆里。梁从诫先生一直致力于父母研究成果的整理和传承,对父母的事业可谓了如指掌。杨澜迫不及待地走到梁从诫跟前,指着那张照片,问道:"从诫先生,我很好奇,您母亲穿着旗袍,是怎么爬到那么高的房梁上去的呢?" 梁从诫闻言,脸色瞬间变得有些不悦。他轻蹙眉头,凝视着杨澜,沉默了片刻,才冷冷地吐出七个字:"梁家机密,不外露。"这简洁而意味深长的回答,令在场的人都陷入了沉思。 梁从诫的回答虽然简短,但背后却隐藏着他对母亲的敬重和维护。在他看来,母亲林徽因虽然是一位女性,却胆识过人,才华横溢。她不仅能在文学、诗歌等领域出类拔萃,更能在本属于男性主导的建筑学研究中崭露头角。 穿旗袍攀爬房梁,只是林徽因工作时的一个侧影,并不足以涵盖她的全部贡献和成就。作为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十分了解母亲的不凡之处,也清楚外人容易被她的外表所吸引,而忽视了她在学术领域的建树。 "梁家机密,不外露",这句话虽然略显生硬,但其实是梁从诫为母亲筑起的一道屏障。他不愿看到林徽因被简单地定义为"穿旗袍爬房梁的女人",更不希望母亲的研究成果和贡献,被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所掩盖。 事实上,林徽因之所以能在攀爬房梁时穿着旗袍,并非为了展现女性之美,而是因为那个年代旗袍本就是女性的日常装束。她在从事田野调查时,也从未刻意将自己打扮得与环境格格不入。 正如梁从诫所言,林徽因攀爬房梁的技巧,其实是在长期的建筑考察实践中磨砺出来的。她与丈夫梁思成一道,跋山涉水,深入各地,对古建筑进行实地勘察和测绘,这其中免不了要攀高登梁,以获取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 久而久之,林徽因练就了一身矫健的身手和灵活的技巧,即便是身着旗袍,也丝毫不影响她在房梁上自由穿行。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能力,其实是建筑学研究的必备素养,只是旁人难以想象罢了。 梁从诫冷淡的回应,或许让人觉得他对母亲林徽因的贡献讳莫如深,不愿多谈。但实际上,他对母亲的敬重和怀念之情,已经融入了他的言行举止之中。每当有人提起林徽因,梁从诫总会娓娓道来,讲述母亲在建筑研究领域的点点滴滴。 林徽因一生最重要的学术成就,莫过于与丈夫梁思成合作,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他们夫妇二人,以惊人的毅力和热情,跋涉万里,走遍大江南北,对各地的古建筑进行了详尽的考察、测绘和记录。 在那个物质条件十分匮乏的年代,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研究工作可谓困难重重。他们常常要在简陋的环境下生活,有时甚至需要冒着生命危险,攀爬到古建筑的高处,方能获取第一手的数据资料。但林徽因从不因为自己是女性而退缩,她始终与丈夫并肩作战,共同谱写了中国建筑研究的新篇章。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古建筑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学术界的空白,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们编纂的《中国建筑史》,至今仍是建筑学研究领域的必读经典。而他们在实地考察中绘制的大量古建筑图纸,更是弥足珍贵,成为后人研究和修缮古建筑的重要依据。 林徽因在参与古建筑研究的同时,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创作。她的诗歌和散文,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感染力,深深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尤其是她在《你是人间四月天》中对儿子梁从诫的深情告白,更是让人见证了一位母亲对儿子无尽的爱。 可以说,林徽因以她的智慧和勇气,在建筑研究和文学创作两个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师,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女性典范。她的一生,是追求理想、勇于开拓的一生,也是充满了爱和奉献的一生。

0 阅读:0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