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的一天,鲁迅的弟媳羽太信子哭着对丈夫说:“大哥竟然偷看我冲凉!”周作人

熹然说历史 2025-02-18 23:12:13

1923年的一天,鲁迅的弟媳羽太信子哭着对丈夫说:“大哥竟然偷看我冲凉!”周作人听后,气得捶胸顿足,提笔就给大哥鲁迅写了决裂信,而一旁的羽太信子却暗暗窃喜。 1902年,19岁的周作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3年后,他又考取了官费留学日本的资格。鲁迅得知弟弟要远赴日本深造,欣喜万分,二话不说也报名参加了留学考试,结果也被录取了。 1906年,鲁迅和周作人兄弟俩一同漂洋过海,来到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在异国他乡,鲁迅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弟弟的生活起居,兄弟俩同甘共苦,相互鼓励,一起刻苦攻读。留学期间,周作人体弱多病,鲁迅悉心照料,兄弟感情更加深厚。 1909年,周作人在哥哥的鼓励下,开始在《河南》杂志上发表文章,从此走上文学创作之路。1911年,鲁迅创办进步刊物《新青年》,力邀弟弟周作人参与,并在刊物上发表了周作人的多篇文章,为他在文坛崭露头角创造了条件。 辛亥革命后,鲁迅和周作人先后回国。鲁迅在北京教育部任职,周作人则应聘北京大学教授。为了让弟弟在北京安居乐业,鲁迅在八道湾购置了一处宽敞的四合院,接家人一起在北京团聚。那时的鲁迅已是《狂人日记》的作者,名声渐起,收入也颇丰。他将最好的后罩楼留给弟弟周作人夫妇,自己则住进条件相对简陋的前院。 鲁迅一家在八道湾的日子,虽然清贫,但其乐融融。每天晚饭后,鲁迅、周作人和大学生周建人三兄弟,总爱一起喝着大碗茶,谈古论今,评点时事。母亲鲁瑞听着几个儿子谈笑风生,笑得合不拢嘴。日子虽然过得紧巴巴的,但一家人整整齐齐,兄弟和睦,鲁迅对生活还是很知足的。 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周作人在日本留学时,为了省钱,就雇了一个日本女佣帮忙做家务。这个叫羽太信子的姑娘,不仅手脚麻利,而且待人热情,很得周作人的欢心。羽太信子出身贫苦,从小就得出来打工挣钱,供弟弟妹妹上学,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因为常来周作人这里做事,羽太信子渐渐对这个儒雅的中国小伙子产生了好感。周作人也被她的勤快和善良所吸引,对她倍加怜惜。就这样,两人日久生情,到1912年便正式结为夫妻。婚后,羽太信子就跟随丈夫一起回到了中国。 刚开始,羽太信子还挺知足的。周作人在北大教书,每月有200多块大洋的收入,鲁迅又常常接济他们,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羽太信子的胃口却越来越大了。她自从进了周家的门,就自认是这个大家族的当家主母,动不动就对佣人呼来喝去,稍有不顺心就破口大骂。 鲁迅见弟媳妇如此张狂,心里多少有些不满。有一次,他好心提醒弟弟,让他管管媳妇的奢侈浪费习气,别把日子过到贫困潦倒的境地。哪知这番话传到羽太信子耳朵里,她非但不领情,反倒对鲁迅更是不满,处处跟他作对。 羽太信子原本就瞧不上鲁迅的清贫,如今又听说大哥背后数落自己,心里更是恼火。一天,她故意在院子里洗澡,撞见进来的鲁迅,就大喊大叫起来,说大哥偷看她洗澡。消息传到周作人那里,他还真以为发生了什么不得了的事,气得直跺脚。 就在这时,羽太信子火上浇油,对丈夫说,你看大哥一个堂堂的名人,居然做出这种下流事,传出去还不丢人现眼?不如趁早把他赶出去,省得坏了我们的名声。周作人一听这话,顿时怒火中烧,也顾不上跟鲁迅当面对质,提笔写了一封绝交信,言辞激烈地斥责鲁迅"有伤风化",要他搬离八道湾的宅子。 鲁迅收到弟弟的绝交信,气得浑身发抖。堂堂五四运动的领袖,新文化运动的旗手,竟然被说成是偷窥弟媳洗澡的登徒子,这叫他情何以堪?他找周作人问个明白,可周作人根本不肯见他,只是让妻子出面搪塞。鲁迅这才明白,自己的"好弟媳"早就对他心怀不轨,处心积虑地要把他赶走。 鲁迅被弟媳如此诬陷,心里苦闷异常。他想跟弟弟解释清楚,可周作人就是不肯见他,只是让羽太信子出面搪塞。鲁迅一度茶饭不思,夜不能寐,母亲鲁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找周作人问个究竟。可周作人只说是鲁迅做了对不起羽太的事,其他的什么也不肯说。 眼看兄弟俩闹得不可开交,老太太心里着实不是个滋味儿。她只能叹口气,劝鲁迅搬出八道湾,另找个住处。鲁迅无奈,只得带着原配夫人朱安和母亲,搬到了砖塔胡同。从此,兄弟二人形同陌路,老死不相往来。 羽太信子终于得偿所愿,成了八道湾四合院的女主人。她赶走了大伯母和大伯哥,接自己的父母亲戚来住,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鲁迅临走前曾讽刺地说,八道湾现在只有一个中国人,那就是周作人,其余都是羽太信子的血亲。 鲁迅和周作人的反目,成了当时文坛的一桩悬案。亲朋好友对此议论纷纷,都摸不着头脑。周建人后来回忆说,那时候大家都认为二哥不应该听信妻子的一面之词,就把大哥赶出家门。但为了维护母亲,也为了周家的脸面,兄弟俩都绝口不提,把这个心结埋在了心底。

0 阅读:124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