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6年毛主席的追悼会上,因为少了一个人的出现,当时毛泽东的女儿李敏,随即给这个人打了电话,询问为何没有来?并且还亲切的称呼那个人为张叔叔。 1976年9月9日,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与世长辞,举国上下陷入了无尽的悲痛之中。按照规定,毛主席的遗体于9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对公众瞻仰,各地群众代表纷纷赶来,向敬爱的领袖作最后的告别。 毛主席的家人自然也来到现场。作为毛主席的女儿,李敏挺直腰杆,强忍泪水,来到父亲的遗体前,深深三鞠躬。但是她很快发现,现场少了一个本该出现的人。 那个人就是贺麓成,毛主席同父异母的侄子。按理说,作为毛家的近亲,他理应出席叔父的追悼会,可现在却不见踪影。李敏心里犯嘀咕,悲伤中夹杂着一丝疑惑。 李敏快步走到会场角落,借一部电话,拨通了贺麓成的号码。"张叔叔,您怎么没来参加伯父的追悼会?"李敏略带责怪地问道。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传来贺麓成低沉的声音:"小敏,叔叔最近在外地出差,脱不开身,实在抱歉。" 李敏听罢皱了皱眉,总觉得这个理由有些敷衍。要知道,追悼会的日期早就确定下来,各地干部都提前赶来了,怎么到了自家叔叔这里就成了"脱不开身"?李敏正要再问,贺麓成却说有急事要处理,匆匆挂断了电话。 李敏擦干眼泪,暗暗发誓要传承父亲的遗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至于那位没露面的张叔叔,虽然令人费解,但李敏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她决定尊重叔叔的选择,不去打扰他。 毕竟,无论是毛家子孙,还是普通百姓,大家的心愿都是一样的:继承毛主席的遗志,建设好社会主义祖国。在追思缅怀的同时,更要化悲痛为力量,在新的征程上砥砺奋进。 李敏挂断电话后,心里的疑云越来越重。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素来低调的张叔叔缺席了这场举国瞩目的追悼会呢?她决定一探究竟。 几经辗转打听,李敏找到了一位老人,是贺家的远房亲戚。在老人的讲述下,真相渐渐浮出水面,原来这位神秘的"张叔叔",竟然就是李敏的堂哥贺麓成,他的本名叫毛岸成,是毛泽东的亲侄子。 毛岸成的身世充满了传奇。他的父母都是革命先烈,父亲毛泽覃是毛泽东的二弟,母亲贺怡是贺子珍的妹妹。在毛岸成出生不久,毛泽覃夫妇就在战斗中牺牲,将这个襁褓中的婴儿托付给了江西贺家的族人抚养。 为了保护这个烈士遗孤,贺家给他改名为贺麓成。从此,毛岸成这个名字便隐没在历史的烟尘中,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贺麓成在贺家长大,尽管没了父母,但在贺家人的悉心照料下,他健康活泼,聪明伶俐。 命运的转折出现在1950年。彼时,贺麓成的姑母贺子珍专程从北京赶到江西,接他到自己身边亲自抚养。从那时起,年仅14岁的贺麓成从一个普通农家孩子,一跃变成了毛泽东家族的重要成员。 贺子珍视贺麓成为己出,悉心教养。发现他有轻微的腿疾后,立即带他去上海治疗,直到痊愈才罢休。贺麓成的舅舅贺敏学也对这个侄子疼爱有加,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给予了他诸多关照和帮助。 在贺家亲人的鼓励下,贺麓成发奋读书,成绩优异,最终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电力系。在大学期间,他刻苦学习,品学兼优,展现出了不凡的才华和毅力。 1956年,贺麓成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交大毕业。正值新中国百废待兴,急需各方面人才。在姑父贺子珍和舅舅贺敏学的引导下,贺麓成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事业中。 从此,贺麓成这个名字渐渐隐去,他悄悄成为了毛岸成。为了保密,他对外只称自己姓贺。在他供职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人们只知道有这么一位才华横溢、兢兢业业的贺麓成专家,却不知道他就是毛主席的侄子。 贺麓成选择隐姓埋名,在岗位上忘我工作了几十年。然而,一代伟人的陨落,还是让他不得不重新面对自己尘封已久的身世。李敏的那通电话,更是让他陷入了沉思。 或许是时候,让世人重新认识这个名字了吧!带着这样的念头,贺麓成暗自做出决定,要以自己的方式,来缅怀敬爱的伯父。他要用实际行动来传承革命先辈的精神,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 贺麓成重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在导弹专家钱学森的直接领导下,他和同事们夜以继日地钻研导弹技术,力争在最短的时间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那个年代,中国的导弹研制几乎是从零开始,条件极其艰苦。 贺麓成作为第一批导弹专家,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为了尽快掌握核心技术,他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时间,常常通宵达旦地埋头苦干。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贺麓成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导弹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
在1976年毛主席的追悼会上,因为少了一个人的出现,当时毛泽东的女儿李敏,随即给
熹然说历史
2025-02-15 23:11:12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