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周总理去世,何人致悼词引争议,叶剑英拍板:只有一人最合适 1976年1月8日清晨,一代伟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病逝于北京,享年78岁。周总理是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是毛主席最亲密的战友,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功不可没。 消息传出后,举国上下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人们难以接受这个噩耗,街头巷尾处处可见泪流满面、神情哀戚的男女老少。许多人自发来到天安门广场,向周总理的画像献花圈、默哀致敬,表达对他的无限敬仰和思念之情。 周总理以他一生的奉献和品格,赢得了全国人民由衷的爱戴。工人们说,周总理是我们的好总理;农民们说,周总理是农民的贴心人;知识分子们说,周总理是知识分子的引路人。他是人民的好总理,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党的好干部的光辉典范。 周总理一生俭朴、谦逊、廉洁,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即使在生命最后时刻,他仍心系国家、心系人民。据悉,周总理生前曾留下"三个不要"的遗愿:不要搞遗体告别,不要开追悼会,骨灰要撒到江河湖海。 他的遗愿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他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崇高品质,令人肃然起敬。周总理离世后,中央决定按照惯例,为他举行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大会。然而这一决定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争议。 追悼会上致悼词的人选牵动了所有人的神经。这个人选代表着党和国家,意义重大,必须慎之又慎。许多人都认为,叶剑英是最合适的人选。作为元帅,叶剑英德高望重,他与周总理的交情源远流长,两人出生入死,情同手足。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当中央征求叶剑英意见时,他却毫不犹豫地推荐了邓小平。叶剑英说,邓小平是党的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是周总理多年的亲密战友。论资历、论地位,邓小平都是此次致悼词的不二人选。 叶剑英的这一决定引起了一些人的不解。有人认为,叶剑英作为与周总理情同手足的老战友,没有亲自上阵致辞,是不合情理的。但叶剑英解释说,周总理生前就叮嘱过他,今后但凡有啥事,一定要支持邓小平。 他这么做,是尊重周总理的遗愿,也是从大局出发。邓小平与周总理的感情也极为深厚。早在上世纪20年代,他们就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结识。后来两人又在革命战争年代并肩战斗,患难与共。 两人的深厚友谊,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叶剑英推荐邓小平,可谓用心良苦。但有一个问题摆在了中央面前。那就是当时邓小平刚刚复出不久,在"批林批孔"和"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中,他再次被打倒。 党内还有一些人对邓小平心存芥蒂。因此,让邓小平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致悼词,在当时是有一定政治风险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毛泽东耳朵里。作为革命年代,这三人亦师亦友、同生共死的感情,毛泽东最有发言权。 他仔细询问了具体情况,了解到叶剑英和邓小平的想法后,沉思片刻,拍板道:"就按照叶剑英和邓小平商量的办,让小平同志给恩来同志致悼词,这个人选再合适不过了。"毛主席简朴有力的话语,一锤定音。 经过一番讨论和权衡,由邓小平在周总理追悼会上致悼词的决定最终敲定。这个决定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尽管邓小平受到运动冲击,但他依然得到毛泽东和党中央的信任。 而他与周总理的深厚感情,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邓小平致悼词的身份,体现了党中央对周恩来同志的尊重,以及对这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限敬意。一切争议至此尘埃落定,万众瞩目的追悼会如期举行。 1976年1月15日,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庄严肃穆,神圣庄重。周恩来总理的遗像高悬在主席台上方,巨幅挽幛写着"沉痛悼念敬爱的周恩来同志"。台下黑压压的座无虚席,从中央领导同志到各界代表,从工人农民到知识分子,从解放军将士到青年学生,人人神情凝重,含泪肃立。 追悼会开始,全场起立,向周总理的遗像三鞠躬。随后,邓小平走上主席台,代表党中央发表悼词。邓小平声音低沉,满怀深情地回顾了周总理光辉的一生,赞颂了他为党为国为人民建立的丰功伟绩。 他说,周恩来同志是中国人民的好总理,是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邓小平的声音时而激昂,时而哽咽。他几度泣不成声,话语中饱含着无尽的哀思和敬意。台下众人也是泪眼模糊,唏嘘不已。 悼词最后,邓小平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承周总理遗志,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努力工作,团结一致,把国家建设好,把革命事业进行到底。这个号召,充满力量,催人奋进。悼词完毕,全场再次向周总理的遗像三鞠躬,向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作最后的告别。 追悼会结束后,周总理的遗体移至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到了晚上七点半,一架专机启程,将装有周总理骨灰的红色盒子带上蓝天。飞机在祖国的广阔山河上空盘旋,将周总理的骨灰撒向他魂牵梦绕的大好河山。
1976年,周总理去世,何人致悼词引争议,叶剑英拍板:只有一人最合适 1976
熹然说历史
2025-02-14 22:10:55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