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母亲突然央求史铁生:“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史铁生说:

熹然说历史 2025-02-14 22:10:54

1977年,母亲突然央求史铁生:“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史铁生说:明天去。未料这天下午,母亲突然大口大口地吐血。一周后,母亲病逝,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少年的史铁生对田径运动十分热爱,常年坚持锻炼。练出了一身好体格。然而不幸降临,1969年他高中毕业后到延安农村插队,在劳动中常感腿疼,起初以为是劳累过度,也就未放在心上。 谁知病情渐渐加重,到后来竟高烧不退,不得不住进医院。由于救治不及时,双腿落下残疾,再也无法站立行走。这对热爱运动的史铁生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史铁生一度陷入绝望,整日愁眉不展,变得沉默寡言。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想方设法想让儿子走出阴霾,重新面对生活。 她不断鼓励史铁生要坚强,要积极乐观。她推着他去公园散心,去图书馆看书。只要儿子有需要,她都会第一时间赶到身边。 母亲还精心照料着儿子的饮食起居,变着花样给他做可口的饭菜。在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史铁生渐渐恢复了些许生气,脸上开始有了笑容。 那段时间,母亲最大的心愿就是带着儿子去看看菊花。每年秋天,北海公园的菊花都会盛开,五彩缤纷,美不胜收。母亲觉得,这象征着生命的希望,一定能鼓舞儿子重拾信心。 于是在1977年的秋天,母亲再次提议推着史铁生一起去赏菊。虽然史铁生婉言推辞,说改天再去,但母亲还是一再央求。她多么希望儿子能走出家门,欣赏到大自然的美好啊。 就在母亲再三恳求史铁生一同赏菊的那天下午,悲剧突然发生了。母亲在家中突发疾病,开始大口大口地吐血。家人手忙脚乱,赶紧把母亲送到医院抢救。 尽管医生竭尽全力,但母亲的病情还是每况愈下。她的身体一天比一天虚弱,渐渐失去了生命的气息。史铁生日夜守候在病床前,心急如焚,却无能为力。 短短一周时间,母亲就离开了人世。在弥留之际,她紧紧握住史铁生的手,用微弱的声音说出了最后一句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以后可怎么办啊......"。说完这句话,母亲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母亲去世的消息,对史铁生无疑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万万没想到,就在自己犹豫是否要去赏菊的那个下午,母亲竟会离他而去。 他后悔没有答应母亲的请求,马上和她一起去看菊花。如果当时去了,或许还能多听母亲说几句话,让她老人家走得更安心一些。现在一切都来不及了,只留下无尽的悔恨和思念。 史铁生深深地懊悔,自责没能尽到为人子的责任,没能让母亲生前得到应有的快乐。他常常想,若是自己没有残疾该多好,就不会让母亲如此牵挂和担忧了。 在母亲的追悼会上,史铁生忍不住痛哭失声。他跪在母亲的遗像前,一遍遍地诉说着内心的愧疚和不舍。他恨不得代替母亲去死,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学会坚强地活下去。 母亲的离世,让史铁生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他意识到,人生在世,谁也无法预知明天和意外。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当下,好好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从此,史铁生不再整日沉湎于悲伤,而是尽最大努力去适应残疾的生活。他明白,唯有自己好好活着,才是对母亲最好的告慰。母亲在天之灵,一定也希望儿子能走出阴霾,拥抱新的人生。 尽管身体残疾,但史铁生并不自怨自艾,而是发奋读书,努力工作。他用双手撑起了自己的人生,用行动诠释了何为坚强。后来,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成为了一名作家,用笔述说残疾人的心声。 母亲虽然已经离开了20多年,但史铁生始终铭记着她的教诲。每当秋天来临,北海公园的菊花盛开时,他都会独自前往。在菊花从中,他仿佛看到了母亲慈祥的笑容,听到了母亲的呼唤。那一刻,他就觉得,母亲从未离去,而是化作一束光,永远照亮着自己的人生。 母亲的去世,让史铁生感受到了人生的脆弱和无常。他深深地明白,生命是如此的宝贵,而我们却常常身在福中不知福。于是,他下定决心,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残疾的生活,去创造更多的人生价值。 史铁生没有被命运打倒,而是咬紧牙关,在逆境中寻找光明。他开始广泛阅读,涉猎文学、历史、哲学等各个领域的书籍。知识开阔了他的眼界,滋养了他的心灵。他还学会了写作,把内心的感受写成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感。 渐渐地,史铁生不再封闭自己,而是重新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他参加了残疾人的互助团体,和大家一起交流心得,互相鼓励。他还努力工作,用双手创造价值,证明自己并非社会的负担。 1979年,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发表,引起了广泛关注。文章讲述了他在残疾后的生活感悟,字里行间满是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篇文章,让许多人为之动容,看到了一个顽强生活的残疾人形象。 从此,史铁生开始专注写作,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亲身经历告诉世人,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暴自弃的心理。他用文字为残疾人发声,呼吁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尊重。

0 阅读:1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