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出去枪毙”!毛主席的一声断喝,惊得在座的周恩来和聂荣臻都赶紧从沙发上站了起来。 1950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几个月,百废待兴,新政权面临着方方面面的挑战。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毛主席结束了为期几个月的访苏之行,凯旋而归。 当时的中南海,上下都沉浸在一片喜悦和憧憬中,谁曾想,一个不起眼的对话竟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 事情还得从毛主席的贴身警卫员李银桥说起。 李银桥的妻子韩桂馨,是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平日里就给中南海的同志们缝缝补补、洗洗衣裳。 毛主席回国后,李银桥就把韩桂馨接到中南海小住,一是夫妻团圆,二是让她跟大伙儿聊聊家常,缓解紧张的工作氛围。 可谁曾想,就在一次闲聊中,韩桂馨无意间提到,在香山有一位领导同志,不知从哪儿弄来的材料,竟然在山上盖起了一幢二层小洋楼。 这话传到毛主席耳朵里,他当场就皱起了眉头,脸色顿时沉了下来。 要知道,在此之前,毛主席就多次强调,共产党人要永远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他看来,共产党好不容易打败国民党,建立了新中国,若是在起步阶段就让贪图享乐之风兴起,那跟国民党还有什么区别? 岂不是辜负了革命先烈的鲜血和人民群众的期望? 想到这些,毛主席越发气不打一处来,当即拍案而起,厉声喝道:"把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给我拉出去枪毙!" 这一声断喝,把在座的周恩来、聂荣臻等人都吓了一大跳,赶紧一左一右劝阻。" 主席,事情还没弄清楚,怎么能就这样定人家的罪呢?" "主席,咱们是讲法治的,就算他真的违纪违法,也得先调查核实,再依法处理啊。" 大伙七嘴八舌地说着,好不容易才把毛主席劝住。 事后,周恩来、聂荣臻二人又找到毛主席,表示一定会彻查此事。 若真如韩桂馨所说,一定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毛主席这才消了大半怒气,但嘴里仍念叨着:"堂堂共产党员,岂能做这种有损党的形象、丢人现眼的事!" "我看啊,不给点儿颜色瞧瞧,这些人怕是都要骑到咱们头上作威作福去了!" 经过周总理和聂荣臻的一番调查,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 原来,在香山盖洋房的,不是别人,正是原保密局的干部戴镜元。 提起戴镜元,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这位戴同志,打小就参加革命,10岁入团,14岁参军,跟着红军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在延安时期,他以出色的情报工作才能,得到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赏识与器重。 抗战时期,他出生入死,多次深入敌后,获取了大量宝贵情报,为我军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以说,没有戴镜元的贡献,就没有我们的新中国。 他是共和国的功臣,是隐蔽战线上的无名英雄。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曾经的优秀共产党员,在和平年代却渐渐迷失了方向,一步一步走上了违纪违法的歧途。 建国初期,党内的一些同志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组织纪律、廉洁自律等方面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有的私自多占房子,有的用公款吃喝送礼,有的甚至勾结不法商人,中饱私囊。 戴镜元虽然没有走到那一步,但他在香山私自盖别墅的行为,已经违背了党的原则,败坏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 对此,组织上没有丝毫姑息,对戴镜元进行了严肃批评,并给予了相应的纪律处分。 经查,戴镜元盖别墅虽未侵占公家物资,但也是违规违纪的行为,属于以权谋私,故被勒令停工,并承担了全部损失。 同时,鉴于其过去的功绩,以及认错态度尚好,组织上决定让他到监狱中接受改造。 戴镜元的堕落之路,给所有共产党员敲响了警钟。 它警示我们,不管功劳多大,地位多高,都不能凌驾于纪律之上; 它告诫我们,作为人民公仆,必须时刻保持清正廉洁,不能丝毫懈怠; 它昭示我们,党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哪怕是一时的得意忘形,也可能酿成大错。 从某种意义上说,戴镜元之所以能够幡然醒悟,重新回到正确的人生轨道,既有组织的严明纪律,更有毛主席的谆谆教诲。 作为开国领袖,毛主席始终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为全党树立了光辉典范。 在他心中,共产党人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而不能用来为自己谋私利。 毛主席之所以对戴镜元案如此震怒,归根结底还是源于他对共产党人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在他看来,共产党人必须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哪怕是一点点特权主义、享乐主义的苗头,都决不能放过。 毛主席常说:"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如果有一天脱离了人民,那我们就完蛋了。"
刘伯承:是光杆司令;-贺龙:是原始股东;-朱德:带500警察;-贺龙和朱德,谁是
【8评论】【4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