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宝岛反击战中,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向肖全夫发布了开火的命令,然而肖全夫却拒绝了,他始终认为刚刚过来的三辆坦克可能是敌人的火力侦察,大部队应该在后面。陈锡联不由怒道:“不能犯右倾错误啊!” 1969年3月,中苏两国的关系降到了冰点。在漫长的中苏边境线上,苏联佬可没少挑事惹祸。珍宝岛就是个典型,好端端的中国领土,让苏联军队给占了。 这珍宝岛啊,地处黑龙江省密山县北部的乌苏里江东岸,是个有300多平方公里的小岛。岛上有大片森林,还盛产人参,是块宝地。可不巧,岛上驻扎着苏联军队。他们背着国际条约,在岛上修工事,架大炮,还三不五时越界挑衅。 事情闹到这份上,再不还击不行了。军委决定,由沈阳军区组织反击。作战任务十分艰巨,对手可是尖端武器装备配置齐全、作战经验丰富的苏军,打起仗来狠着呢。 这仗该让谁来打呢?军区首长想来想去,最后一锤定音:就数肖全夫最合适!这位老兵岁数不大,但战功赫赫。别看他当时还不到60岁,可一身本事都是刀口舔血练出来的。打日本鬼子,他是游击战的好手;抗美援朝,他也出生入死,屡建奇功。这次珍宝岛反击战,非他莫属! 接到命令,肖全夫二话不说,立马赶赴前线。到了一看,这情况不容乐观啊。敌军不仅火力强大,人数众多,还占据了地利。我军虽然士气高涨,可武器装备差了人家一大截。这仗怎么打?还真是个头疼的问题。 肖全夫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他仔细分析了双方军力对比,认真研究了地形特点,然后制订了周密的作战方案。他一方面让部队做好充分准备,一方面还想方设法寻求和平解决的可能。 肖全夫心里清楚,打这一仗,必须慎之又慎,不能冲动。万一打响了,苏联佬要是不依不饶,闹大了,两国关系就更僵了。但他同时也明白,和平解决是最好,但绝不能委曲求全,该打的仗一定要打! 就在我军做着各种准备的时候,苏联佬先按捺不住了。3月15日一大早,苏军又跨过了界河乌苏里江,大举入侵珍宝岛。战斗打响了! 千钧一发之际,肖全夫当机立断,下令发起反击。我军将士个个争先恐后,奋不顾身。战士们发扬不怕死的血性,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战斗异常激烈,子弹飞来飞去,炮弹哪里哪里,整个珍宝岛硝烟弥漫。 在浴血奋战中,肖全夫指挥得当,随机应变。他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动预备队,及时堵住敌人的突破口。有一次,肖全夫的指挥所被炮火击中,但他仍然沉着冷静,坚持指挥。在他的带领下,战士们越战越勇,打退了一波又一波敌人的进攻。 经过激战,我军终于以"四个一"的代价,歼灭苏军60多人,击毁坦克两辆,击落直升机一架,缴获大批武器弹药。珍宝岛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一仗,打出了国威,立起了军威,让苏联人知道,再也不能小瞧中国军队了。 在珍宝岛反击战如火如荼之际,前线突然传来紧急情报:侦察兵发现,苏军有三辆坦克正在靠近阵地!这可是个危险信号,坦克的火力太猛了,对步兵威胁极大。 消息传到沈阳军区司令部,陈锡联司令员坐不住了。他心想,敌人都把坦克开过来了,再不开火反击就晚了。于是,他立即下令肖全夫,要求炮兵立即击毁敌方坦克! 可是,肖全夫接到命令后却犹豫了。多年的作战经验告诉他,有些不对劲。坦克都过来了,可敌人的步兵怎么还没动静?会不会是诱敌之计? 肖全夫冒着巨大的压力,再次观察分析敌情。他发现,那三辆坦克在阵地前不停地来回移动,却并没有远离,更没有大部队跟进。这种诡异的举动,明摆着就是火力侦察嘛! 这一判断,对于战局至关重要。如果贸然开火,暴露了我军阵地,一旦敌人调集大部队猛攻,损失不堪设想。可是,军令如山,司令员的命令能不执行吗? 肖全夫犯了难。他深知,战场瞬息万变,指挥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司令员在后方,对前线的情况不可能了如指掌,他这个前线总指挥,责无旁贷!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陈锡联等得心急如焚。又一个电话打来,这回语气更严厉了:"肖全夫,你他娘的在干什么?敌人都到跟前了,还不开火,你是不是右倾机会主义?!" 肖全夫还是不为所动。他斩钉截铁地回答:"首长,前线情况复杂,容我再观察一阵。三辆坦克绝对是火力侦察,打草惊蛇不可取啊!" 这一次的电话,几乎是吵起来的。陈锡联气得七窍生烟,肖全夫也倍感压力。但最后,肖全夫还是拍板决定:不开火,继续观察! 结果证明,肖全夫的判断完全正确。那三辆坦克在阵地前溜达了几个来回,见我军纹丝不动,只得灰溜溜地走了。事后证实,敌人是想用坦克诱我军开火,暴露位置,以便大部队突袭。 这一战,打得惊心动魄。战士们发挥了高昂的战斗热情,以"四个一"的代价,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绩,赢得了珍宝岛反击战的伟大胜利。但在这背后,肖全夫临危不乱、英明决断的功劳,同样不可磨灭。
珍宝岛反击战中,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向肖全夫发布了开火的命令,然而肖全夫却拒绝了
熹然说历史
2025-02-11 23:09:26
0
阅读: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