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黄旭华院士家人断绝联系长达30年,父亲去世也未能见上最后一面,

小娅说知识 2025-02-11 16:56:23

1958 年,黄旭华院士家人断绝联系长达 30 年,父亲去世也未能见上最后一面,被人骂“不孝”。27年后,母亲无意看到一份报纸,看完后嗷嗷大哭,说:“这几十年我错怪旭华了!大家要谅解他” 1958年,34岁的黄旭华接到了一纸调令,让他前往北京。临行前,他只是简单地和家人交代了一句“去北京出差”,便匆匆离开。 谁也没想到,这一去,就是整整三十年。没有电话,没有书信,唯一的联系方式,是那个冰冷的“145号信箱”。 黄旭华出生于广东海丰,家境普通,父母都是乡村医生。从小,他便听着父母救死扶伤的故事长大,怀揣着想为国家做贡献的梦想。 抗战时期,家乡战乱不断,学校屡次停课,辗转多个地方,他才终于完成了学业。 194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立志要为国家的海防事业出一份力。 新中国成立后,他进入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凭借着扎实的专业能力,在造船领域崭露头角,生活似乎步入正轨。 五十年代末,国际局势紧张,西方国家的核潜艇成为海上威慑的关键,而中国却在这一领域一片空白。 毛主席一锤定音:“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为了打破技术封锁,国家决定秘密启动核潜艇研发计划。 1958年,黄旭华被选中,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项任务。 从此,他的名字从公开的档案中消失了。单位换了,住处换了,甚至连家人都不再知道他的具体去向。 母亲原本以为儿子只是换了工作,起初还会等着他的来信,但一年、两年,时间一天天过去,家里却连他的只言片语都没有。 到了后来,母亲彻底寒了心,叹息到:“就当没生过这个儿子吧。”更让家人寒心的是,1961年,父亲因病去世,黄旭华竟然连葬礼都没有回去参加。 在那个年代,这样的行为几乎可以称之为“大逆不道”。亲戚朋友议论纷纷,兄弟姐妹也对他充满怨言。 可在另一端,黄旭华的生活远比家人想象的更加艰难。 核潜艇的研究极度保密,团队被安排到偏远的基地,远离城市,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 世界各国都对核潜艇技术实施严格封锁,国外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参考,他们唯一能借鉴的,只有两张模糊不清的核潜艇照片,甚至还有人带回来两个国外的玩具核潜艇模型,仅凭这些,就要摸索出中国自己的核潜艇。 他们没有先进的计算机,所有的计算都要靠算盘和计算尺完成。关键的实验,需要用身体去验证。他曾亲自跳进水池,只为测试核潜艇在不同水流环境下的稳定性。 1962年,核潜艇项目差点被叫停,整个团队一度陷入低谷,但黄旭华坚持认为,这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事业。 终于,在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这一刻,他知道自己和团队的坚持没有白费。但即便如此,他依旧无法向家人透露自己的身份,甚至连这项巨大的成就,都不能告诉自己的母亲。 1988年,黄旭华做出了一个更惊人的决定——亲自参与核潜艇的极限深潜试验。 核潜艇下潜到300米深处,承受的水压相当于数千吨的巨力,稍有不慎,便可能艇毁人亡。 当艇员们忐忑不安时,已经64岁的黄旭华坚定地说:“我跟你们一起下去。” 在那个密闭的艇舱里,潜艇不断下潜,整个艇身开始发出“咔咔”的响声,仿佛随时都会被海水碾碎。 所有人屏住了呼吸,而黄旭华依旧镇定,直到成功达到预定深度,他才长舒一口气。这一次,他用实际行动向所有人证明了中国核潜艇的实力。 可这时候,他的家人依旧认为,他是个“无情无义”的人。 直到1987年,上海《文汇月刊》发表了一篇题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长篇报道,详细介绍了中国核潜艇研制的过程,并提到了一个默默奉献了三十年的科学家。 黄旭华将这篇报道寄回了家,母亲刚拿到手时,半信半疑地翻看,可看到熟悉的求学经历、工作履历,还有“妻子李世英”几个字时,她的手开始颤抖,泪水模糊了双眼。 她终于明白,自己骂了三十年的“不孝子”,竟是国家的功臣。 她一遍遍地读着这篇文章,泣不成声,反复念叨着:“我错怪旭华了!大家要谅解他!” 她把家人都召集到一起,将文章读给他们听,所有的误解,在这一刻烟消云散。她再也不埋怨,也不抱怨,而是满眼的骄傲和心疼。 1986年底,黄旭华终于回到家乡,见到了93岁的母亲。 老人家盯着站在门口的儿子,许久没有反应,直到黄旭华轻轻唤了一声“妈”,她才猛地扑上去,抱住他,泪水湿透了衣襟。 这一刻,三十年的等待,终于有了答案。 2025年2月6日,99岁的黄旭华在武汉逝世,举国悼念。 在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上,许多群众自发前来,现场摆满了花圈和标语,人们静静排队,送别这位隐姓埋名三十年的英雄。 他用一生践行了自己年轻时的誓言,虽未能尽孝于双亲,但他的忠诚与奉献,已然成为国家最珍贵的财富。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2017年11月26日《他三十年不回家被骂“不孝”,习近平却为他“让座”,我们都欠他一份敬意》)

0 阅读:30
小娅说知识

小娅说知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