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多半是懒出来的?提醒:3个不良习惯是祸根,老人要重视 年轻时,我们从没想过要关注骨头,能跑能跳,摔一下拍拍土就能继续蹦跶。但随着年纪增长,骨头开始“撂挑子”:膝盖咔咔响,腰背发硬,稍微磕一下就疼半天,甚至有些人咳嗽一声,肋骨都能骨折。这时候,我们才意识到,骨头原来也会“老”。可这时候再补钙、喝骨头汤,往往已经有点迟了。 骨质疏松,说白了,就是骨头里的“钙库”存不住东西了。骨量一点点流失,骨头变得又薄又脆,最后就像风干的树枝,轻轻一折就断。很多人以为,骨质疏松是上了年纪的必然结果,年纪大了嘛,骨头自然变脆,没啥可大惊小怪的。但现实是,有些人七八十岁了还能健步如飞,而有些人才五十多岁,骨密度就已经低得不行。这差距是咋来的?除了先天基因,后天的生活习惯才是最大“罪魁祸首”。 骨头早衰,是“懒”出来的 很多人的骨头,之所以早早就开始走下坡路,很大程度上是“懒”出来的。躺着比站着舒服,坐着比走着省力,结果一天天“省”下来,骨密度也越来越省,最后骨头该塌的塌,该断的断。 运动不足,骨骼“更新”变慢 很多人觉得,骨质疏松是因为钙流失,其实更重要的,是骨骼的“更新”速度变慢了。骨头并不是死的,而是一直在“拆旧建新”。年轻时,骨骼的“施工队”效率高,坏掉的骨组织很快就能被新骨填补。但年纪大了,如果不经常运动,骨头“施工队”就会偷懒,旧骨拆得快,新骨补得慢,时间久了,骨头就越来越空洞,骨密度直线下降。 研究显示,长期久坐不动的人,骨密度流失速度比经常运动的人快30%。尤其是那些天天躺沙发、窝床上的人,骨头得不到刺激,钙就算补再多,骨骼也不愿意“收”。更关键的是,骨骼和肌肉是“合作伙伴”,肌肉越强壮,骨头就越稳定。但如果整天不运动,肌肉萎缩,骨头的支撑力就会变差,跌倒风险大增,轻轻一摔就是骨折。髋部骨折的老人,死亡率在一年内高达20%-30%,说到底,不是摔倒让人命短,而是骨质疏松让人更容易摔倒,恢复能力也更差。 晒太阳少,维生素D缺乏 补钙这事,很多人都知道,天天嚷着要喝牛奶、吃钙片,但光补钙还不够,钙得能吸收进骨头里才行,而这个过程,需要一个关键角色——维生素D。维生素D就像是“钙搬运工”,没有它,钙只能在血液里“打转”,根本进不了骨头。 可维生素D主要靠晒太阳来合成,阳光中的紫外线会刺激皮肤,让体内合成维生素D,但现在的人,晒太阳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一项研究表明,城市里的老人,80%以上都有维生素D缺乏,因为他们不是躲在家里,就是出门打着遮阳伞,或者戴着长袖帽子,全副武装,生怕被晒黑。可惜,维生素D的合成,得靠皮肤直接接触阳光才行,隔着玻璃晒是没用的。每天晒太阳不到30分钟的人,维生素D水平会逐渐下降,长此以往,就算补再多的钙,骨密度也难以提升。 饮食“挑剔”,营养不均衡 很多人一听到骨质疏松,就想着喝骨头汤、吃钙片,觉得只要钙够了,骨头就能“硬起来”。但实际上,骨骼健康不仅仅需要钙,镁、磷、维生素K2、蛋白质这些营养素,一个都不能少。 可现代人的饮食结构,往往不太合理。有些人天天大鱼大肉,结果摄入的磷太多,反而会抑制钙的吸收;有些人吃得太清淡,觉得肉类“上火”,结果蛋白质摄入不足,骨基质合成受影响,骨骼就变得脆弱。研究发现,长期高盐饮食,会导致钙流失加快,因为钠和钙在肾脏里是“竞争对手”,吃太咸,身体为了排出多余的钠,就会一起带走钙。每天摄入超过6克盐的人,骨密度下降的速度比低盐饮食的人快20%,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爱吃腌制食品、重口味饮食的人,更容易得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还能逆转吗? 骨头的健康,是长期养出来的,不是靠几顿补钙就能解决的。适量运动,让骨头“多干活”,才能保持骨密度;多晒太阳,让维生素D帮忙搬运钙;饮食均衡,别光补钙,其他营养也得跟上。这三件事,做好了,骨头才能硬朗得更久。 既然都说到这里了,那就再抛出一个更有意思的问题——“如果骨质疏松已经开始了,还有办法逆转吗?”答案是,要看程度。如果只是轻度骨质流失,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比如增加负重运动、补充维生素D、调整饮食结构,骨密度是有可能恢复的。但如果已经发展到骨质疏松症,骨头已经出现明显的脆弱化,那就需要更积极的干预,比如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高强度骨骼锻炼等,来减缓骨量流失。 关键还是要尽早发现,骨密度检测是个好方法,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每年至少检查一次,别等到摔倒骨折了才知道骨头早就“空了”。
维生素大揭秘:你真的了解它们的作用吗?
【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