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因为镇压太平天国和抵御西方列强入侵的需要,开展了洋务运

润后看谈历史 2025-02-10 21:47:45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因为镇压太平天国和抵御西方列强入侵的需要,开展了洋务运动,逐步开始引进、仿造西方武器武装清军,并学习了一些西方的军事知识。不过由于洋务运动流于表面,清政府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西方军事体系到底好在哪里,因此偏重引进武器,而对西方的军事制度和经验则不大重视,因此走了不少弯路。 以火炮为例,甲午战争前夕,欧美军队已经逐步统一以75毫米口径的火炮作为师属火炮。日本也是效仿西方,以75毫米火炮作为步兵的主要支援火力。而清军由于很长时间里主要对手是的农民军,火力较为贫弱,加上当时国内基础建设较差,交通条件恶劣,因此装备的火炮中,轻便、利于机动的小口径火炮依然很多,这就导致在甲午战争中,日军的炮兵往往占据很大优势。 比如说平壤之战时,日军参战部队总共有58门75毫米山炮,而清军装备的火炮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不过按照日方战史记载,日军一共缴获了35门火炮,其中包括16门75毫米的山野炮,13门37毫米山炮和6门格林炮。 考虑到叶志超弃城逃跑时遭到日军伏击,几乎抛弃了所有辎重,连很多伤员都被放弃,笨重的大炮应该都被日军缴获,所以这些火炮应该是平壤之战时,清军装备的所有火炮。这样清军的火炮不仅在数量上少于日军,而且有超过一半的火炮口径也小于对方,综合火力远远弱于日军。 当然,清军在战场上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火炮不如对方,这也是很重要一个的一个原因。

0 阅读:0
润后看谈历史

润后看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