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每次我在看到「某车企负债超万亿」的内容,都会出现「老人地铁看手机」的表情

好的奕 2025-02-10 13:42:39

说实话,每次我在看到「某车企负债超万亿」的内容,都会出现「老人地铁看手机」的表情。

企业间的负债结构根据各自体量不同,情况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年营收超万亿的行业巨头,它们的负债规模一般是与营收体量同步增长。

在没有经过专业解读的情况下,媒体一发布出来就会让人觉得,噢:这家企业危险了!

倒也不是。

通常看似「危险」的财务数据背后,实际上还藏着推动经济正向发展的逻辑。

以全球汽车行业为例,年营收2.5万亿的大众集团对应3.2万亿总负债,丰田2.1万亿营收对应2.6万亿负债。

有没有发现规律?

这就是所谓的「营收与负债共舞」。

即如上所述:谈负债要谈企业规模和营收。

说到底,这就是企业规模效应带来的连锁反应。

就像大型商超需要储备更多货物才能维持运转,车企每增加1元营收,都需要对应的零部件采购、技术研发和渠道建设投入,这些经营活动自然都要在财务报表上体现为「负债项目」的增长。

但负债情况并不等同于「危险」。

给大家看一下相关财报信息:

在头部车企的负债结构中,真正需要支付利息的「有息负债」通常只占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其余都是无息负债。

比如某欧洲车企的3万亿负债中,有1.1万亿是需要付息的银行贷款和债券,剩下近2万亿其实是尚未支付的供应商货款、员工工资等经营性负债。

这种「欠款」正好是企业与产业链深度绑定的结果——当车企的订单量足够大,供应商才愿意接受更长的账期。

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看财务信息报表,要看财报中的「应付账款」一栏。

比如国内某车企128天的供应商账期。

这也就是说,它在下单后四个月才需要支付货款。这种信用周期让供应商能更从容地安排生产,同时也能减轻车企的现金流压力。

且相关数据显示,头部车企应付账款占营收比例普遍在30%-80%之间,每延迟支付1天,就能为产业链释放数亿规模的流动资金。

因此,当我们把镜头拉远,就不难发现这种「大企业负债」正在一点一点推动经济增长。

我这里再以国内某营收6000亿的车企为例。

在其5000多亿负债中,超过90%都转化成了对上下游企业的订单。

从钢铁厂到芯片商,从物流公司到充电桩企业,每个数字背后都是无数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如果你能理解这种财务逻辑,就能明白为何说「健康的负债是经济的润滑剂」。

就像城市地标建筑需要钢结构支撑,汽车产业的万亿级负债实质上是产业生态繁荣的倒影。

当下次再看到车企的「天量负债」新闻的时候,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多一份理性认知——在重资产行业的游戏规则里,规模本身就是竞争力的护城河,而合理增长的负债,是经济活力最真实的脉搏。

0 阅读:0
好的奕

好的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