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里有块中国地,占地15万平方公里,联合国认可,欧美却反对 20世纪70年代,中国就开始瞄准茫茫太平洋,着手组织海洋考察队伍,在浩瀚的太平洋海底寻找宝藏。当时的中国虽然还不富裕,但我们的先辈们已经意识到,广阔深海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聚宝盆"。 从1976年起,中国科考队就多次派出海洋调查船,远赴太平洋中部、东部海域勘探。特别是在赤道附近的国际海域,中国科考队发现了储量丰富的多金属结核资源。到了80年代,中国更是加大海洋勘探力度,出动多艘科考船对太平洋进行大规模资源普查。 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国科考队终于在北纬7-13度,东经138-157度的太平洋海域,圈定了一片约30万平方公里的"宝藏海域"。这片海域水深达4000-5000多米,蕴藏的多金属结核资源价值连城。 1991年,机会来了。中国政府代表向联合国正式递交申请,要求成为国际海底"先驱投资者",获得专属勘探开采区。经过严格评审,联合国批准了中国的申请。 这块"中国地"位于北太平洋的克林帕顿断裂带,就在夏威夷群岛东南方向,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山东省那么大。虽然这里离家万里,平均海深5000多米,但只要在海图上画一个圈,这里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地"。 对普通百姓来说,中国能在太平洋这样浩瀚的"无主之地"拥有一块专属区域,是件很不可思议的事。但对科研人员来说,这是几代中国海洋人孜孜以求的梦想。1991年,当联合国批准"中国地"的那一刻,中国成为继苏联、日本、法国、印度之后,第五个获得国际海底专属勘探区的大国,向建设海洋强国又迈进一大步。 中国能在太平洋拿下这么大一块"地盘",并非一帆风顺。消息传出后,欧美一些国家坐不住了,纷纷提出质疑。最先跳出来的是西方媒体,他们对中国获得专属勘探区的报道嗤之以鼻,认为这不过是中国为了装点门面编造的谎言。 为了证实报道的真实性,西方记者还专程跑到中国,调查发布消息的《南方周末》报社。没想到,这家报社还真有几把刷子,在国内新闻界享有崇高声誉。西方媒体才醒悟,中国获得"中国地"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美国、英国等一些大国开始坐不住了。他们向联合国"兴师问罪",质问为何要将如此大面积的国际海底划给中国?是不是有什么特殊安排?甚至有人挑拨是否有幕后交易。面对质疑,联合国方面拿出了相关公约和程序,证明"中国地"的批准完全符合规定。 但欧美国家仍不甘心。他们认为,把海底富矿区无偿送给中国,不符合"公平原则"。要知道,勘探开采深海资源可是一笔天文数字的投入,谁都不愿错失巨大利益。于是,一些国家联合向联大施压,要求重新审视批准"中国地"的决议。 面对多方质疑和反对,中国没有正面回应。外交部只是重申,中国获批专属勘探区是按章办事,完全符合国际海洋法。同时,中国政府加快在"中国地"部署科考队伍,抢占先机。一些欧美国家眼看着优质海域被中国捷足先登,又拿不出有力理由去阻挠,只能眼睁睁看着中国的海洋科考船在太平洋上来来往往。 尽管"中国地"的获批经历了一番波折,但在国际法的保障下,15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最终牢牢划归中国名下。西方国家虽心有不甘,却也无可奈何。这场风波更让世界认识到,中国作为后起的海洋大国,实力和话语权正在不断攀升。在广阔的海洋舞台上,中国已不再是昔日的默默无闻,而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 在国际舞台上争取到"中国地",只是我国深海探索的第一步。对中国来说,这15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意义重大,它像一面镶在太平洋上的金字招牌,昭示着中国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 中国政府审时度势,乘胜追击。1997年,中国专门成立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并制定了长达15年的"大洋勘探计划"。按照规划,未来中国要在全球各大洋区申请更多探矿权,为我国经济发展积累更多深海资源储备。 随后的几年里,中国海洋科考队马不停蹄,先后在印度洋、大西洋等海域展开勘探。通过不懈努力,中国又陆续获得了几块国际海底"宝地",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全球海域拥有的专属勘探区总面积已超过了31万平方公里。这31万平方公里听上去很多,但与3.6亿平方公里的全球海洋相比,仍是杯水车薪。可见,中国要成为真正的海洋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人可能会问,中国为何要不遗余力探索深海?看似"大海捞针"的勘探行动,对国家发展有什么实质意义吗?答案是肯定的。众所周知,陆地资源正变得捉襟见肘,各国都把目光投向了蓝色的海洋。据科学家估算,深海海底埋藏的各类矿产资源,数量远超陆地,特别是稀有金属储量非常可观。如果能开采这些资源,无疑会为中国未来发展增添不竭动力。
太平洋里有块中国地,占地15万平方公里,联合国认可,欧美却反对 20世纪70年
熹然说历史
2025-02-09 22:09:0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