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7 月,李氏模具厂工作 20 年的张国辉被裁员,离职前他删除了自己编写的所有程序。他认为这是个人心血,公司需买断技术。此行为引发广泛争议,技术成果究竟该归谁? 在现代职场中,技术成果归属问题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尤其是当一个在公司工作多年的员工,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努力,编写出提升公司生产力和效益的技术时,离职后的技术归属该如何界定? 这一问题在2024年7月,李氏模具厂的张国辉身上引发了激烈的争议。 张国辉在李氏模具厂工作了20年。他不是普通的技术员,而是公司生产线的技术骨干,承担着关键程序的编写和机器的调试。 他的程序优化了工厂的生产效率,减少了设备故障率,这些成果无疑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然而,随着工厂进行新一轮的技术升级,张国辉逐渐感受到自己的技术与新设备不匹配。他为此焦虑,却也发现自己在公司中的位置日渐不稳。 2024年7月,李氏模具厂决定裁员,张国辉因年纪偏大且技术更新慢,成为了被裁的对象。对于他来说,这不仅是一次职业上的打击,更是对自己多年技术努力和贡献的否定。 他感到愤怒且不甘,尤其是在看到公司高层的轻描淡写时,他的情绪达到了顶点。于是,在离职的最后几天,张国辉作出了一个震惊全厂的决定——他删除了自己所编写的所有程序,包括那些核心的、保障生产机器顺利运行的程序。 这一举动迅速引发了工厂上下的轩然大波。工厂的高层立即联系了张国辉,要求他恢复程序,但遭到了拒绝。 张国辉声称,既然他已经离开,公司就没有权继续使用这些程序。他认为,这些技术成果是他个人的心血,若公司希望继续使用,应该支付相应的买断费用。 张国辉认为,自己在工作期间,虽然拿着公司支付的工资,但他在编写程序时付出的创造性劳动,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工作任务”。 他觉得自己为公司创造了这些技术,但公司并没有为这些技术成果支付相应的技术买断费。因此,技术成果应当归他所有。 然而,工厂方面则认为,张国辉的技术成果是在公司提供的设备、资源以及平台上完成的,因此,这些技术成果属于公司。 这一争议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劳动争议问题,更触及了技术成果归属和职务作品的法律界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职务作品的著作权通常归公司所有,尤其是当作品是在公司提供的资源和平台上完成时。 无论是张国辉编写的程序,还是其他员工在工作中创造的技术成果,若没有明确的约定,法律上往往默认这些成果属于公司。 从法律角度来看,张国辉的删除行为可能构成对公司财产权的侵犯。如果公司能够证明这些程序是公司财产的一部分,且删除程序给公司造成了实际损失,那么张国辉可能面临侵权诉讼。 此外,如果张国辉删除的程序直接影响到了公司的生产和运营,这一行为甚至可能构成破坏生产经营罪或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如果删除的程序导致了公司严重的经济损失,张国辉可能会面临刑事责任。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职场中,如何保障自己的技术成果不被侵犯,如何在离职后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合理的保护,已成为每一个职场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信息来源:张晓磊 2024-12-08 《模具师傅离职前在删程序师傅:技术是我的不是公司的》)
2024年7月,李氏模具厂工作20年的张国辉被裁员,离职前他删除了自己
小娅说知识
2025-02-07 17:55:29
0
阅读: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