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中的“二十四节气”(下)原创 张老师的读书笔记 我们在上节中说到中医把二十

飞翔说健康 2025-02-07 10:47:24

中医学中的“二十四节气”(下)

原创 张老师的读书笔记 

我们在上节中说到中医把二十四节气分为了六气,又根据他们升发的特点命名为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和太阳。

不难发现,六气之名是跟气的运动方向相关的,初气是阳热初升之时,从秋降下来的阳热经过一冬的封藏,开始向上运动,所以此时我们以地面之上为准,地面之上还阳气已经极其缺乏,所以叫厥阴。向上升发之气就像草木萌发,所以叫做厥阴木气。二气之时阳热随着上升逐渐浮起,生成君火,因为此时阳热依旧是上升的,所以还是以地面之上为准,此时君火也就是阳热依旧不多,所以称为少阴君火。三气之时地面之上阳热已经盛满,暑气蒸腾,夏至之后就要开始下降了,所以此时就要按照地面之下来说了,地面之上虽然阳热多,但是因为初降未降,所以地面之下所得阳热并太不多,但是因为地面之上尚有去年秋降封藏的阳热仍有残余,此时地面之下是有阳但是不多,所以称为少阳。因为此时阳热是下降的,下降之火称为相火,所以叫做少阳相火。四气之时地面之上阳热盛满,地面下旧有的阳气也升了上来,所以造成地面之上非常热,地下却是非常之寒,因为此时阳热是下降的,所以我们要以地面之下为准,所以叫做太阴,地面上极热,地面下极寒,寒热相交就会产生湿气。所以就有了太阴湿土这个名称。五气之时,地面上之阳热经过秋天金气收敛,降入土中,土中此时阳气充足,阳盛而明,所以叫做阳明。地下因为有热,所以湿气尽消,湿气收燥气起,弥漫尽是下压的金气,所以称为阳明燥金。六气之时,地面上的阳热已经全部收敛进土之水中,此时地下阳热已达极盛,所以叫太阳,太就是大的意思。但是阳藏水内,水外极寒,所以叫做太阳寒水。

太阳的热,为万物生命的元素。此热经秋由地面降人地面之下,经冬则下沉而藏于地下的水中。次年交春,由水中与水化合升出地面之际。交夏浮于地面上的天空,再经秋,偕地面新到之热,降人地下的水中。此宇宙一年的圆运动也。所以我们说秋收冬藏,秋降冬沉,春生夏长,春升夏浮。升降沉浮都是阳热之气,这是万物之根本,那么对于人体来说,升降沉浮的也是阳热,也就是阳气。所以这也是人体之根本。所以《内经》曰:夫虚者,阳气出也。夫实者,阳气入也。

为什么我们在春夏之季会经常出现倦态困乏,就是因为阳气外浮的原因。所以在春夏之季出现的任何病症都不要忘了固本培元,因为一身的阳气才是身体的根本。

六气的运行,自成圆周,合成一气。木升金降,木不病风,金不病燥。水升火降,火不病热、不病暑,水不病寒。土运于中,土不病湿。如果运动不畅,升降不交,各自为大,各现各气,就会病风、热、暑、湿、燥、寒。

也就是说:

木本生火,木病则生风而不生火。火本生土,火病则生热而不生土。土本生金,土病则生湿而不生金。金本生水,金病则生燥而不生水。水本生木,水病则生寒而不生木。

所以不管是五行还是六气都是环环相扣,自成方圆。二十四节气,节就像竹节,节与节之间是有障碍的,宇宙大气也是如此,交节必郁而后再通,大气郁人体亦是如此。所以每到节气之时我们都应该注意。尤其是久病之人,腠理干塞,交节不能顺利通过,就会出现大问题。

初气之时,宜养木气。怎么养木气呢?草木喜欢什么就做什么就可以养木气。木喜生发、条达,不受拘束,所以《黄帝内经》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草木发芽,天地一派生机,万物欣欣向荣。此时应该晚睡早起,在庭院缓步而行,披散头发,舒展形体,使意志顺应春生之气而舒畅条达,而不要损害、克伐它。违背这个法则,就要伤及肝气,生长之气不足,到夏天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二气之时,宜养君火之气。君火之气主升,而且此时君火是封藏于土中之水的阳热经过升发慢慢浮于空中,所以此时君火并不很强,所以此时助其阳升,而不能一盆子冷水浇灭了,此时应该注意保暖,切记生冷饮食,让精神充实饱满,并使腠理宣通,卫气疏泄,使人心舒畅向外,同时注意如果外感发热,食用寒凉之药反倒不容易好。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就要伤及心气。到了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供给秋天收养的精力就少了,冬天就会得重病。

三气之时,宜补相火之气。君火是随木气上升而来的地下所封藏的水中之火,相火是太阳直射地面的光热,将会随着秋天的金气下降到地面。此时是天地阴阳之气不断相交,植物开花结果。此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可以食用莲子心、苦瓜、西瓜、绿豆等食物让相火之气下降,而不是一直向上烧,烧过了头就会病暑。

四气之时,宜养土气。土气起到中间的运化的作用,是圆运动的中心轴,所以脾土是后天之本。此时地面之上极热,地面之下极寒,寒热交际,就容易产生湿气,所以北方大部分地区此时地面是最潮湿的。所以养土气就要燥湿。除了服用一些利水除湿的食物比如薏苡仁、红豆之外,就是不要给脾胃增加运化的负担,不要过多食用肥甘厚腻,注意清淡饮食,忌食生冷。

五气之时,宜养金气。万物成实的季节。此时天高气爽,西风渐起,地气清肃明朗,此时人们应该早睡早起,闻鸡起床,精神内守不急不躁,使秋天肃杀之气得以平和,意志不外越,从而使得肺气清平。如果与之相违背,肺气则会受伤,到了冬天就会变生腹泻消化不良的疾病,供给冬季闭藏的精气就少了。

六气之时,宜补水气。万物潜伏的季节。此时水结成冰,地冻开裂,这时节,人们不要扰乱阳气,要早睡晚起,早晨等待太阳升起后而起床,使精神内守伏藏而不外露,保持志得意满的心态,还要避免寒气侵袭,保持温暖,但不要过热而致皮肤开泄出汗,避免阳气频繁耗伤。若违背这一原则,就会伤及肾气,到了春天,就会得痿厥一类的疾病,供给春季发生的精气也就少了。

  顺应自然的节律,聆听身体的低语,身心合一,精神内受,便是养生之大道。

0 阅读:8
飞翔说健康

飞翔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