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国军的一名伙夫和大部队走散了,被解放军拦下。解放军看他年纪大,便发了

熹然说历史 2025-02-07 00:08:25

1948年,国军的一名伙夫和大部队走散了,被解放军拦下。解放军看他年纪大,便发了2块银元让他回家,谁知这个伙夫,竟是国军军长! 1948年,中国的命运到了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内战进入了最后的决战阶段,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在全国各地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平津战役,就是这一年秋天打响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国民党高级将领们面对解放军的汹涌攻势,渐渐有了弃城而逃的想法。驻守张家口的35军军长郭景云,接到命令要赶往北平增援。郭景云心里清楚,张家口已经守不住了,他必须带着部队火速撤离,才能免遭覆没的命运。 可是让郭景云没想到的是,35军的撤退速度实在太慢了。因为部队带着太多的家眷,辎重严重拖了后腿,行军的路上拉拉扯扯,浩浩荡荡的队伍反而成了活靶子。郭景云一路催促,但收效甚微。 解放军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大好时机。他们早就埋伏在半路要道上,等待着郭景云的部队自投罗网。一场伏击战打得35军措手不及,转眼间就死伤惨重。仓皇之下,郭景云下令部队退守新保安城,准备负隅顽抗。 新保安不过是一座小城,本来无足轻重。但现在国民党的一路主力部队被困在里面,使它一下子成了全国瞩目的焦点。35军被重重包围,情况万分危急。国民党当局知道不能再拖了,赶紧派出104军军长安春山,去解新保安之围。 安春山领命后,带着部队星夜兼程地赶往新保安。他心里盘算着,若能救出郭景云,立下这么大的功劳,回去准能平步青云。结果没想到的是,半道上就和解放军狭路相逢。 几番交手下来,安春山率领的104军节节败退,眼看就要全军覆没。眼见大势已去,安春山决定弃部队而逃。他当机立断,换上一身普通士兵的衣服,混在溃逃的人群当中,逃命要紧。 可是安春山万万没想到,他还是被解放军给拦住了。解放军战士察觉他形迹可疑,上前盘问他是什么人。安春山赶紧装出一副可怜相,说自己只是104军的一个伙夫,因为年纪大了,干不动了,想要回家。 解放军战士听他语气诚恳,又见他满脸皱纹,活脱脱一个苦哈哈的穷老百姓,估计就是个跑堂做饭的勤务兵。再联想起解放军一贯以宽待俘虏著称,战士们一合计,就放他一马。 临走时,一个解放军班长看安春山可怜,从口袋里掏出两块银元,塞到他手里,说,"老人家,拿着这个路费,早点回家吧。"安春山一听,连忙陪着笑脸连声道谢。 等到走出老远,再也看不见解放军战士的身影,安春山才敢喘一口大气。他拿着那两个银元,心里五味杂陈。堂堂一个国军军长,竟然沦落到要靠区区两块钱,去打发回家的盘缠。这个钱是救了他一条性命不错,可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安春山哪里知道,这两块银元,日后会彻底改变他的命运。他更想不到,自己一时的伪装,竟会在无形中成了他获得新生的关键。失去部队的安春山,从此便隐姓埋名,浪迹天涯,苟延残喘。 而新保安城中被围困的郭景云部,则是弹尽粮绝,山穷水尽。郭景云还在苦苦支撑,妄想能等来援兵,殊不知安春山早就弃他而去。解放军见机行事,发动总攻,新保安终于被攻陷。 郭景云不愿做俘虏,宁死不屈,拔出手枪自尽。前一天,他还是意气风发,等待胜利曙光降临;后一天,便成了阵亡将士,葬身沙场。天堂地狱,不过一念之差。 104军和35军的先后覆没,让国民党集团的北平防线,出现了巨大的缺口。解放军乘胜追击,发起更猛烈的总攻。国民党在华北战场的一个个据点,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接二连三地倒下。 到了1949年初,平津战役已成定局。国民党不得不放弃华北大片国土,退守长江以南。而那个侥幸逃生的安春山,却在这时悄悄浮出水面,去寻找他人生的出路。 原来安春山逃出生天之后,就躲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靠打短工为生。他剃光头发,蓄起长须,换了一身粗布衣裳,活脱脱一个普通农夫。谁能想到,这个面容沧桑的老农,曾是叱咤风云的国军军长。 就这样,安春山隐姓埋名,过起了与世无争的日子。他常常一个人独坐山头,远眺北平城的方向,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是在怀念过去的荣华富贵?还是在懊悔当年的失误?亦或是在暗暗庆幸,自己捡回了一条小命? 时间一天天过去,中国的政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这个消息传到安春山耳朵里,让他激动万分。他想起了那两个解放军战士,想起了那两块救命的银元,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安春山收拾了细软,悄悄告别了小山村。他一路风尘仆仆,来到北京,投奔了建国后成立的接管旧军人的政府机构。他坦白了自己的身份,交代了自己的经历,恳请组织的宽大处理。 组织上派人对安春山进行了长时间的审查。他们调查了安春山的历史,核实了他的经历,最后认定,安春山并非战争罪犯,而是一个迷途知返的人。于是,他们批准了安春山的起义请求,安排他在部队做了一名普通的文书。

0 阅读:0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