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2岁的抗战老兵马丹林躺在病床上浑身插满了管子,而他身价100亿的儿

爱波尚克 2025-02-06 18:17:28

1998年,72岁的抗战老兵马丹林躺在病床上浑身插满了管子,而他身价100亿的儿子马未都,看了父亲一眼后,竟直接将父亲身上的管子都拔了,这是怎么回事?

人终有一死,这是生命的必然归宿,在医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似乎离死亡更远了,却又似乎离死亡更近了,尽管机器能帮人保持心跳,但生命的结束还是不可阻挡,这种矛盾感,让现代人对死亡更加困惑,也更难接受。

马未都,一位知名的收藏家、学者,就曾公开表达过对死亡的思考,而他父亲马丹林的故事,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解读死亡的密码,马未都和父亲马丹林的关系很深,虽然马未都因为工作繁忙,陪伴父亲的时间有限,但他一直将父亲视为人生导师。

马丹林对死的淡定态度,也给马未都留下了深刻印象,马丹林的晚年并不平静,癌症的阴影笼罩着他,医生在手术中发现肿瘤位置很复杂,切除难度很大,有可能让马丹林无法顺利完成手术。

医生决定向家属隐瞒真相,只说手术成功切除了肿瘤,马丹林醒来后,医生按照事先的约定告知他手术成功,马丹林只是平静地说了句“好”,马丹林术后不久就感觉到了一些不对劲。

他摸了摸身上,没有发现引流管,他知道,医生骗了他,但他没有声张,而是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并在接下来的20天里独自思考生死,二十天后,马丹林把儿子马未都带到床边,轻声告诉他一个秘密。

他对马未都说,自己清楚那肿瘤没被割掉,他这20天一直在思考生死,最终想通了,他年轻时和38个乡亲一块儿去抗日,结果就他一个人活了下来,其他人要么牺牲了,要么成了残疾人。

他觉得自己已经算是赚到了,对死亡并没有过多的恐惧,马丹林深知,过度治疗只会徒增痛苦,并不能改变最终的结局,他不想让家人为他累坏,也不想丢掉最后的体面,他主动放弃了后续治疗。

马未都看到最后一根管子被拔掉,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他知道这是父亲自己作出的决定,他得尊重,四天后,马丹林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他轻拍马未都肩膀的那一幕,成了马未都心中永远的遗憾。

他总觉得陪伴父亲的时间太少了,马丹林的豁达生死观并非偶然,这与他的军旅生涯密不可分,马丹林家境贫寒,可爷爷还是让他好好上学,接受了正规的儒家教育。

在国家危难之际,他毅然弃笔从戎,加入了共产党,决心为国效力,战争远比马丹林想象的残酷,战场上,死亡是家常便饭,每天都有新兵补充进来,每天也都有士兵倒下。

残酷的环境,让马丹林迅速成长,他意识到,在战场上,保全性命比盲目冲锋更重要,马丹林并不是一个体格强健的战士,但他头脑灵活,善于观察和思考。

他总是比别人慢半拍,这慢半拍,不是因为胆怯,而是因为他需要时间观察敌情,思考作战策略,他信奉“智取”,而不是“力敌”,他被称为“慢悠悠的秀才兵”,但他却总能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他深谙“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是莽夫行为的道理,他梦想着能在幕后操控,从而在千里之外就能赢得胜利,在济南战役和渡江战役中,马丹林的“智兵”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凭借着冷静的头脑和精准的判断,一次又一次地化险为夷,并取得了不俗的战绩。

他成了军队中的传奇人物,有一次,马丹林和38个同乡组成小队执行任务,不料中了敌人的埋伏,关键时刻,马丹林沉着应对,独自潜入敌后成功脱险,他想提醒冲在前面的战友,但他们速度太快,最终全部牺牲。

这次经历让马丹林对“智兵”理念更加坚信,马丹林的一生,见证了太多的生死,他懂,人活着时间有限,但生活的广度却可以无限拓展,而“智”是拓展生命宽度的关键,在马未都参加的医学人文大会上,他目睹了形形色色的生死图景。

他看到ICU里,病患家属隔着玻璃,用电话倾诉着对亲人的思念和期盼,也听到了无奈的哭喊,甚至有人绝望地对着昏迷的亲人喊:“你快死吧,你不死我们全都撑不住了”,这现实挺残酷的,让他好好想了想,我们到底该怎么跟死亡这事儿相处。

马未都还讲述了另一位百岁老人叶惠芳的故事,叶惠芳曾是马未都的产科医生,还是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的得意门生,叶惠芳活到了101岁,临终前,她头脑清晰,拒绝了任何医疗干预,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她对生死淡然的态度,与ICU里那些苦苦挣扎的病人和家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叶惠芳的平静与马丹林的坦然,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生命短暂,死亡不可避免,但我们有权决定自己如何迎接它的到来。

与其在ICU里苦苦挣扎,不如坦然接受,维护最后的尊严,马丹林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宽度,他用自己的智慧,在战争年代书写了传奇,在和平年代,他的“智兵”哲学同样可以指引我们更好地生活。

0 阅读:215
爱波尚克

爱波尚克

每天给大家分享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