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象与月份时辰如何对应?
《黄帝内经》里的一段,讲的是咱们身体的脉,和一年十二个月份的奇妙联系。这段话用现代白话讲,其实挺有意思的。
这段话里,把身体的经脉分成了阴阳两大类,每一大类又分了三小类,分别是少阳、太阳、阳明(阳气),和少阴、太阴、厥阴(阴气)。
咱们先说阳气这部分:
“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正月,是阳气开始生发的月份,对应着咱们左脚的少阳经。少阳经,咱可以理解为是身体里阳气刚刚开始冒头,像初升的太阳一样。
“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 六月,也是阳气比较旺盛的时候,对应着右脚的少阳经。你看,左右脚的少阳经,分别对应着年初和年中,很对称吧?
“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 二月,春暖花开,阳气更足了,对应着左脚的太阳经。太阳经是阳气最盛的时候,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
“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 五月,阳气达到顶峰,对应着右脚的太阳经。这也是左右对称的。
“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 三月,阳气开始转化,对应着左脚的阳明经。阳明经,咱可以理解为阳气开始内敛,准备转化为阴气的阶段。
“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 四月,阳气继续转化,对应着右脚的阳明经。
这里作者特别强调,“此两阳合明,故曰阳明。” 就是说,阳明经是由左右两脚的阳明经合起来的,它代表了阳气的转化阶段。
说完阳气,咱们再来说说阴气:
“申者,七月之生阴也,主右足之少阴。” 七月,阴气开始生发,对应着右脚的少阴经。少阴经,咱可以理解为阴气开始滋生的阶段。
“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阴。” 十二月,阴气逐渐旺盛,对应着左脚的少阴经。
“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阴。” 八月,秋风瑟瑟,阴气更盛,对应着右脚的太阴经。太阴经,咱可以理解为阴气最盛的时候。
“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阴。” 十一月,阴气达到顶峰,对应着左脚的太阴经。
“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 九月,阴气开始转化,对应着右脚的厥阴经。厥阴经,咱可以理解为阴气开始内敛,准备转化为阳气的阶段。
“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 十月,阴气继续转化,对应着左脚的厥阴经。
这里作者又强调,“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就是说,厥阴经是由左右两脚的厥阴经合起来的,它代表了阴气的转化阶段。
这段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古人发现,一年十二个月,每个月的阴阳之气变化,都跟咱们身体的经脉息息相关。 就像咱们身体里有一个小小的“生物钟”,它跟着大自然的节律一起运转。
那么,这跟咱们普通老百姓的家庭中医中药有什么关系呢?
比如说,如果某个月份,你总感觉左脚或者右脚的某个部位不太舒服,可能就跟这个月份对应的经脉有关
更重要的是,这段话也告诉咱们,要顺应天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比如春天,要多活动活动,让阳气生发;冬天,要多注意保暖,让阴气潜藏。这样,咱们的身体才能和自然界和谐共处,才能更健康。
所以,这段古老的话,其实蕴含着非常朴素的养生智慧。 咱们不用把它想得太复杂,只要记住,身体的经脉,和月份时辰,是相呼应的,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照顾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这段知识,只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增强保健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