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5年,雍正帝驾崩,李卫知道自己的下场不会很好,于是哭晕在棺椁之前,乾隆仿佛

爱吃凉历史 2025-02-03 16:36:27

1735年,雍正帝驾崩,李卫知道自己的下场不会很好,于是哭晕在棺椁之前,乾隆仿佛看明白了他的心思,既赏赐珍珠,又册封其功名,此时,被安抚的李卫还不知道自己的新主子有多么的“坑爹”,否则恐怕会哭死在灵堂里。 李卫,江苏人,早年依靠家庭财力通过捐官进入仕途。雍正年间,他的命运发生了巨大转折。李卫与一位亲王发生矛盾,雍正在了解这一事件后,第一次注意到这位刚刚进入官场的青年。他的处理方式和才能让雍正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随着雍正即位,李卫被迅速提拔,开始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李卫也不负重托,始终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赢得了雍正的高度信任。渐渐地,他成为雍正身边的重要支持者和左膀右臂。 李卫的官职大多与盐政相关,负责盐务的管理和监督。这一职务虽为肥差,但李卫却没有任何贪污行为,反而将精力投入到改善盐政和打击盐商不法行为之中。 他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得盐务更加规范,朝廷财政得到了充实。在处理盐政问题时,李卫不仅有着精湛的管理能力,还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有效的应对,使得当时的盐业体系较为健全。 在雍正统治下,李卫并非仅仅专注于盐政,他的能力得到了更广泛的展现。浙江海塘的修复工程和江南盗匪的平定,都得益于他的及时处理。李卫的表现让雍正深感满意,认为他是自己的福星。随着李卫的不断升迁,他已经成为雍正政权中的重要支柱之一。 乾隆继位后,非常欣赏李卫的能力,继续让他担任直隶总督,期望他能继续为大清的江山稳定出力。然而,乾隆也意识到,一位新皇帝需要自己培养的班底。 因此开始实施“平凡”活动,重新审视朝中旧臣的功过,逐步开展政治整顿。多尔衮、胤禩、胤禟等人物成为平反对象,这是乾隆展示新朝气象的一部分。 然而,李卫并非盲目支持新政。在乾隆的改革过程中,李卫因发现诚亲王护卫侵占民田问题,提出了严正的弹劾意见。他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捍卫百姓权益,尽管这种行为可能触动了某些权力人物的利益,但他毫不妥协。 乾隆帝对于李卫的直言不讳并没有采取惩罚措施,反而欣赏他的公正与忠诚,赐予他四团龙补服,表示对他忠诚为国的奖赏。 乾隆三年,李卫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多岁。作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老臣,他在大清帝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李卫的死,引起了乾隆帝的极大关注。 为了表达对这位老臣的尊重与纪念,乾隆帝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并追赠了谥号“敏达”。这一荣誉,意味着李卫在朝中为国效力的卓越贡献得到了乾隆帝的高度认可。 然而,几年后,当乾隆帝南巡至杭州时,发生了一件让他极为不快的事情。当地百姓在西湖一带供奉李卫及其妻子的神像,这些神像被尊奉为“湖山神位”,一时间,李卫在江南地区的名声如日中天。 对于这一现象,乾隆帝感到异常愤怒,认为百姓对李卫的崇敬已经超过了正常的礼节和界限。他下令将这些神像摧毁,以此遏制百姓过度的祭祀行为。 乾隆帝的愤怒并非单纯出于对宗教祭祀的干涉,实际上,这一行为背后隐藏着他的嫉妒与不满。李卫虽已去世多年,却在江南地区赢得了如此崇高的敬仰,这令乾隆帝感到不安。作为帝王,他一直没有得到过像李卫那样的民间崇拜与歌颂,这让他内心感到不平衡。 在乾隆看来,李卫的所作所为并未达到如此崇高的境地,甚至在他眼中,李卫涉嫌“谋大逆”、“不道”和“大不敬”三条罪名,这也是他下令摧毁神像的根本原因。 然而,乾隆帝的做法也引发了对李卫一生贡献的反思。李卫在雍正朝的成就不可小觑,他在治理江南、捉拿盗匪、强化边防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深得雍正帝的器重。 然而,到了乾隆时期,李卫已不再得到应有的重用,他的才能未能在更大的舞台上得到发挥。尽管如此,江南百姓对他的崇敬未曾改变,这也反映出李卫的功绩不仅仅是在政治层面,而是在民众中深深扎根。 参考资料:侯福兴,李春光著. 《中国历代廉吏》 2003

0 阅读:152
爱吃凉历史

爱吃凉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